今年11月,隨著中共黃金增值稅政策的重大調整,素有「中國黃金交易中心」之稱的深圳水貝市場及其全國零售網絡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與停滯。
近日,深圳水貝黃金批發商、珠寶商、從業三十多年的批發商、貴金屬工廠老闆以及瀋陽金店老闆接受《大紀元》採訪,共同揭示了這場行業大地震的衝擊波——利潤被壓、市場洗牌加速。
水貝現場:交易停擺與「恐慌性出逃」
近期,中共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於黃金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對黃金流通領域增值稅和監管機製做出重大收緊。包括:嚴格執行增值稅(VAT):場外或非正規渠道的黃金交易(尤其是回收與批發環節)被要求嚴格繳納13%的增值稅。此前,許多交易可規避或利用政策模糊地帶進行「再加工免稅」,現在這一地帶被大幅壓縮,所有交易都必須開票。
對於不具備「上海黃金交易所一級會員」資質的中小企業,其黃金原材料的進項稅抵扣權利受限,導致其採購成本陡增,市場競爭力大幅削弱。
中共政府對黃金相關稅務政策的調整在珠寶行業引發連鎖反應。深圳水貝作為中國最大的黃金珠寶批發集散地,率先感受到「寒流」。
水貝市場冷清感撲面。黃金批發商彭先生直言:本次政策衝擊令人們都做不了生意了,市場很冷清,「撐不了一個月的公司會死掉。」原因很簡單:現金流斷裂。商家每天仍需支付工資、利息、電費、租金,但銷售驟降、交易停滯,壓力驟增。
商戶們關門觀望,原本熱鬧的交易大廳人影稀少。薄利的零售櫃枱開始轉讓,有的業主甚至砍價出逃。
「現在交易所之外的場外交易都要繳增值稅。」彭先生解釋,「以前我們收的料比交易所便宜,現在要合法開票就必須交13個點的稅,這個帳根本算不過來。」
他進一步指出,由於各地稅務執行標準不一,部份地區允許「再加工免稅」,但多數地方仍嚴格執行徵稅。「這會導致回收路子被堵死,小商家根本幹不下去。」
彭先生進一步指出,本輪稅改對回收端打擊最直接:過去大量依賴場外回收、無進項票的循環,現在要面對「回收無進項、銷售需開13%發票」的現實賬目。舉例而言,一位回收戶若年收貨500萬,若被要求按13%開票,稅收壓力將吞噬其微薄利潤,許多回收商因此選擇暫停或退出。
各地稅務執行口徑不一也加劇了混亂:有的地區對「再加工免稅」持寬鬆態度,有的則嚴格徵稅,導致全國範圍內標準不統一,市場在等待統一口徑的同時,出現「先停業觀望」的普遍反應。
稅改背後,彭先生認為是財政現實的體現。「地方財政緊張,增值稅對地方貢獻大。現在一刀切,水貝這邊都怕了。」
在傳統渠道受挫之際,電商平台迅速動作。他透露,電商平台為應對「雙十一」銷售壓力,已「開綠燈」邀請有資質的一級會員開設網店,甚至實現「秒批」入駐。「以前三天才能批的,現在馬上就批。平台著急衝業績。」
政策突襲:從「水貝事件」到稅改落地
水貝珠寶商田先生直言:「現在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尷尬」是指突如其來的稅收調整與監管收緊。
根據現行政策,黃金交易區分為「消費金」和「投資金」兩種類別。前者主要是首飾類,需繳納5%的消費稅;後者為投資金條,適用13%的增值稅發票。這一調整意味著,非正規渠道購入的黃金若無合法發票,將在未來回收環節面臨障礙。
「現在買賣都麻煩,開票要加稅,不開票又有風險。」田先生表示,「很多同行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在他看來,監管部門藉此機會推進黃金流通的票據化與合法化,「以後買黃金最好要票,不然回收沒來源,監管以後會越來越嚴。」
他預估,目前黃金回收行業或僅剩兩年生存空間。「以後很可能只能通過銀行買賣黃金,行業會被收歸正規渠道。」
批發商轉向「以物易物」 現金流收緊與價格波動
從業三十多年的水貝黃金批發商龍先生,在官方政策出台後迅速調整策略。他透露:「現在我們就走『以物易物』,就是兌換模式,」他說,「顧客去銀行買金條或舊料,只要達到足金三個九的成色,在我這補個工費就能換首飾。」
他指出,稅改導致現金交易風險上升、發票成本提高,因此「今日一手錢、一手貨」的模式成了行業慣例。「以前銀行是先把料給到生產商做成金條再賣,現在有生產資質的會員單位要先去上交所起料,再經過銀行檢驗後才能對客戶銷售。」
這一流程變化帶來了時間成本與價格波動。「銀行兌付周期大概一個月,價格從以前加10塊漲到加15到18塊,未來加20到30塊都正常。」龍先生稱。
他建議消費者多關注上交所實時金價,如「融通金」小程序的報價,再加上銀行20到30元的差價,「這個價依然算合理。」不過他也坦言,小克重金條越來越難買,「現在銀行起步都是50克、100克,小克重反而更貴。」
「說到底,現在是比誰能活下去。」龍先生說。
北方市場傳來寒意:瀋陽金店陷入「最難時刻」
遠在千里之外的瀋陽,金店老闆張先生描述的情景更為艱難。「政策出來後,你看現在都關了多少店。」
張先生表示,工費其實很低,「三十多塊錢」,但真正的壓力來自供應鏈的凍結。「現在上游不出貨了,我們只能拿舊金子去寄貨。舊金子能賣的都賣了,再收也收不上來。」
「整個金店現在的運轉難度非常大。」張先生無奈地說。他認為,這場稅改的影響已經波及實體零售端。由於稅務政策尚未完全明確,許多商家都在觀望。「大家都在等,都在焦慮。現在市場是虛高的狀態,賣價990元,回收價八九百,相差近百元,這根本不正常。」
在他看來,本次稅改已確立到2027年才可能穩定,「這是個長周期的陣痛期。行業要麼轉型,要麼退出。」
製造端觀察:一級會員吃紅利,行業或迎「大洗牌」
深圳水貝貴金屬工廠老闆黃先生,從製造端看到了行業分層加劇的趨勢。
「這次加稅對一級會員單位幾乎沒影響。」黃先生解釋,全國包括銀行在內,不到300家一級會員企業,他們享有13%的進項抵扣權。「他們掏13個點買原材料,可以全額抵扣,等於還是按大盤價買;而我們二級會員掏13個點,只能抵扣6到7個點,等於要自己多掏6到7個點。」
因此,稅改直接推高了非會員企業成本,削弱了中小商戶競爭力。黃先生坦言:「我以後都不賣金條了,你們去銀行買更划算。」
他預測,未來水貝可能出現一批「一級會員直營專賣店」,專售金條,價格略低於銀行。「小商小販的生意會越來越難做,水貝肯定要洗牌。」
目前,水貝黃金市場櫃枱轉讓已現加速跡象。「一米二的櫃枱以前三十萬,現在都拚命往外轉。」黃先生說。
在他看來,這場稅改的深層目的,是要「把投資金條與珠寶首飾完全分離」。銀行和一級會員將掌握投資金條市場,而水貝將繼續主打首飾加工。
「過去一級會員資質轉讓三五千萬,現在最少要1.2億。」他說,「很多人都在打聽哪家願意轉讓,水貝一片哄搶。」
「大者恒大」與「細分生存」 行業格局再造
中共黃金稅改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交易放緩、利潤壓縮、回收停滯。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場稅改最終將帶來行業集中化趨勢。黃先生分析說,未來市場上小品牌將逐漸被淘汰,而有資質、有渠道的大企業將佔據主導。「一級會員企業可能越做越大,價格有優勢,品牌也有優勢。」
田先生、龍先生、彭先生等人的觀點也印證了這一趨勢。稅改導致的發票鏈監管、成本增加及回收環節收緊,都讓「非正規商家」失去空間。
不過,行業內也有新的調整方向。黃先生透露,他所在的工廠已開始向白銀與鉑金轉型。「黃金競爭太激烈,我們準備往鉑金、銀條方向走,工費低、政策還寬鬆。」他預測,未來白銀、鉑金首飾或迎來新一波熱潮。#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