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筲箕灣生活過的舊街坊不會忘記,有一間充滿著兒時回憶的理髮店——玫瑰理髮,依然保持著多年來的傳統,分有男賓、女賓部,鋪設著綠白地磚,擺放舊式高級轉椅,更是當年第一間冷氣開放的理髮店。近六十年來,玫瑰依然「綻放」,成為舊街坊的「會所」。若想回憶往事,與老朋友相會,玫瑰會是不錯的選擇。

從筲箕灣電車總站附近的一間唐樓拾級而上,古樸的「玫瑰男女髮型」手寫招牌映入眼簾,推門而入,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六、七十年代。八爪魚般的電髮機,蝸牛殼狀的吹風筒,豬八戒耙子似的髮剪,一件件器物都蘊含著年代的味道。父親過世後,接手經營老店的方耀祥先生,是玫瑰理髮的第二代主理人,留下這個既不盈利又無人繼承的店舖,其實是為了一眾街坊和半生在店內付出的老師傅。

蝸牛殼狀的吹風筒。(陳仲明/大紀元)
蝸牛殼狀的吹風筒。(陳仲明/大紀元)

豬八戒耙子似的髮剪。(陳仲明/大紀元)
豬八戒耙子似的髮剪。(陳仲明/大紀元)

豬八戒耙子似的髮剪。(陳仲明/大紀元)
豬八戒耙子似的髮剪。(陳仲明/大紀元)

舊式高級轉椅。(陳仲明/大紀元)
舊式高級轉椅。(陳仲明/大紀元)

八爪魚般的電髮機。(陳仲明/大紀元)
八爪魚般的電髮機。(陳仲明/大紀元)

人情味不變的懷舊老店 

「這是街坊的會所。」方先生幾年前接手玫瑰理髮,最令他感到愜意的是這間老店凝聚了一眾舊街坊的情誼。「我這裏八成都是些舊客來的,從讀書背個書包到現在拖個孫子,和孫子一起來剪髮,都有!」談及他的客人,方先生充滿了自豪。

他還分享,有的客人已經老得不能走路了,都堅持要請人背他上來店裏理髮,為的是那份不變的情誼。「人家問他到外面理髮行不行啊!他說不行,不喜歡。這個叫甚麼呢,街坊情!」不少老顧客即使搬出港島最早開發區之一的筲箕灣至新界上水,甚至移民出國,有機會回來時都會過來幫襯。

方先生感嘆,現在的髮型屋雖然很多,但已經不再保留老店的人情味,人們坐下來翻看雜誌,匆匆忙忙做了髮型就離開,互相之間都不用說話。在玫瑰則不同,老師傅耐性十足,了解熟客的每一個需要,無論是剃鬚、染髮還是理髮,嫻熟的手藝和不變的情懷,是客人最為珍惜的。

玫瑰帶給客人的那份親切感,和老師傅聊天,是客人們最享受的服務。方先生稱這是「啱嘴型(對口型)」。「來店的客人講起以前很開心的,他們主要是聊天,講一講以前的事情。老人家喜歡以前的事,有甚麼好吃啊,那間店還在不在啊,那個朋友還有沒有在賣菜啊,好像聚會那樣。」方先生堅持將老店經營下去,就是希望這一眾街坊還有個找尋回憶的休憩站。

玫瑰理髮依然保持著多年來的傳統,分有男賓、女賓部,鋪設著綠白地磚,擺放舊式高級轉椅。(陳仲明/大紀元)
玫瑰理髮依然保持著多年來的傳統,分有男賓、女賓部,鋪設著綠白地磚,擺放舊式高級轉椅。(陳仲明/大紀元)

輝煌時期 理髮排隊拿籌

曾經有三間分店、二十多名師傅的玫瑰理髮,在筲箕灣輝煌一時,小有名氣。最威水的歷史莫過於成為筲箕灣第一間冷氣開放的理髮店。

六、七十年代,是玫瑰最旺的年代,每天師傅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而且當年沒有電子產品,全部都是靠手工的技巧,對師傅的手藝要求也頗高,當時學師不是隨便都能來,還要靠介紹。方先生回憶,當時固定工作的師傅有十多人,學徒都有四、五人,每個師傅專門負責不同的崗位和顧客,分有男賓部和女賓部,店中還提供制服,非常專業嚴謹。

在黃曆新年前夕,客人到玫瑰理髮要排隊拿籌,晚來的客人可能會排到第二天。在年三十晚,師傅更是要加班到凌晨一兩點,可見當時之鼎盛。

當時師傅基本都在店裏吃飯,專門請人為師傅們做飯,三餐都在店中解決,甚至有的師傅以玫瑰為家,在店裏住。在節慶之時,如冬至、過年也會相聚慶祝,老闆和師傅們建立起濃厚的感情。如今留下的老師傅,年齡最大的都八十歲了,也有從學師起就在玫瑰工作,一直至今,師傅們對玫瑰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

冬瓜學剃頭 學師不易

在六、七十年代,成為理髮師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不少工種十分辛苦,且具有危險性,例如機械、船廠等等,理髮這門手藝相對輕鬆、乾淨,所以吸引了不少年青人想入行。方先生笑談:「當時學師要靠介紹才能進來,學不成就執包袱走。」學師期間,學徒們包吃住,但是並沒有工資,每天工作站得腳都麻痹了,都要繼續幫忙。

一般學徒會學三至四年,並不容易。在前兩年是從幫顧客洗頭開始,洗到手的皮都磨損了,隨後才有機會學磨剃刀,接著就開始學習「剃頭」。那時候要抱著冬瓜練習,冬瓜上的短毛像極頭髮,師傅需要嫻熟的技巧才能剃好。隨後真正的練習就會指定師傅,做師傅的助手,一般學徒會在師傅請假時替班,或者以很低廉的價格為客人理髮,學徒非常珍惜每一個練習的機會,如果給客人理得不好,就得繼續回去用冬瓜練習。

「那時的人,很要面子的,學得不好自己都不好意思留下來。」方先生說,他很有自信紅極一時的玫瑰對手藝的要求頗高,理髮、剃鬚的質素十分有保證,而來的學徒也任勞任怨,十分努力學習。

延續老師傅的玫瑰情

在店內的老師傅,都做足半輩子。方先生不捨得賣掉並不賺錢的玫瑰,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為年邁的老師傅提供一個延續手藝和舊時情懷的地方。

老師傅不跟潮流,因此這裏只染黑色的頭髮,也不跟隨當下熱門的髮型,一切都中規中矩,四平八穩。來到玫瑰的幾乎都是熟客。

古師傅從青年時學師就來到了玫瑰,如今已經七十有餘,現在子女都離開香港,移民澳洲,但他堅守玫瑰,不願離開。方先生分享:「他不在這裏做,回家也是悶,到公園夏天沒有冷氣,冬天又冷,不如在這裏工作,還有人來陪他聊聊天。」

資深的古師傅從學師起就在玫瑰理髮店工作,五十餘年堅守崗位。(陳仲明/大紀元)
資深的古師傅從學師起就在玫瑰理髮店工作,五十餘年堅守崗位。(陳仲明/大紀元)

**************************

在筲箕灣金華街的一隅,有這樣一個保留著傳統味道的舊街坊「會所」,實屬難得。盼這株玫瑰能夠持續清香,為舊街坊保留美好的回憶。◇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