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龍,又稱遊火龍、燒龍、香火龍,是客家和一些中國少數民族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如客家、土家族、瑤族等皆會在傳統節日或喜慶場合舉行。各地火龍因時制宜,多有演變,別具當地特色。本港採用的是最基本的火龍形態,多以稻草為主,紮成龍形插上香燭而成,一般在中秋節期間舞動祈福。

本港舞火龍傳統最初見於十九世紀,大坑與薄扶林的舞火龍均已有過百年歷史,其中大坑的舞火龍傳承至今已有139年歷史,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舞火龍除了延續祈求平安的傳統外,更早已成為中秋節的一項節日盛事,於每年的黃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連三晚進行,吸引不少中外遊客前來參觀。

銅鑼灣大坑本是一條客家村落,相傳在1880年遭受颱風吹襲後,有大蟒蛇入村,後蟒蛇雖被村民合力打死,但屍身卻在翌晨不翼而飛。之後村內便爆發瘟疫,多名村中壯丁接連死亡,村民惶恐不安。後村中父老獲報夢,得知只要用草紮一條龍,龍身插滿香枝,在中秋節晚上繞村遊行,並放爆竹,便可驅疫。村民依計行事,瘟疫果然得以消除。自此大坑定下每年中秋節舞火龍的傳統,藉此祈求合境平安。

時至今日,舞火龍這項傳統活動不僅僅在大坑得以傳承,更在本港多處開花結果,成為本港中秋期間的一項大型節慶活動。除了大坑外,薄扶林村的舞火龍傳統同樣是歷史悠久,而香港仔和粉嶺坪輋亦於近年開始籌辦中秋舞火龍盛會,共襄盛舉,把舞火龍傳統發揚光大。

 

大坑舞火龍

每年中秋佳節,大坑浣紗街一帶均有盛大的舞火龍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每年中秋佳節,大坑浣紗街一帶均有盛大的舞火龍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大坑每年都在黃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連三晚舉行舞火龍活動。作為香港舞火龍界的佼佼者,大坑舞火龍的習俗至今已有139年歷史,是社區全民參與度極高的活動,規模更是全港首屈一指,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稱「輝哥」的陳德輝先生,是香港現時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大坑舞火龍的總指揮。他幼時就開始參與這項傳統活動,至今不知不覺已逾半個世紀。

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陳仲明/大紀元)
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陳仲明/大紀元)

輝哥在七十年代中受兩位老前輩賞識,被任命為大坑火龍總指揮,傳授他舞火龍和紮火龍技藝、點睛和開光等儀式,期望他將傳統延續,發揚光大。輝哥也不負所託,總指揮一職一擔任就是30餘年,期間從紮作、舞龍到活動統籌的各種事務,事無鉅細,輝哥都瞭如指掌,事事上心。他曾表示:「無論如何,都要將這彌足珍貴的傳統延續下去。」大坑的火龍能如此光彩奪目、稱譽不斷的背後,絕對有輝哥的一份堅持和付出。

大坑火龍在蓮花宮點睛,然後在大坑區內街道上穿梭。火龍長達67公尺,龍頭有48公斤之重;龍身分31節,以粗麻繩作龍骨,由珍珠草紮作而成;火龍每節須輪流由一人持竹桿舞動,需動用約300人舞動火龍,上萬支線香。經輝哥為草龍開光後,再到安庶庇街簪花掛紅,在插上成千上萬的線香後正式成為一條「火龍」。在經過「起龍」儀式後,火龍在兩顆龍珠帶領下,舞出浣紗街,遊遍大坑各主要街道。

引領火龍隨之舞動的「龍珠」是沙田柚,上面插滿線香,宛若明珠由負責人提舉邊走邊轉動。火龍在浣紗街來回表演各種花式,包括「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綵燈火龍結團圓」和「起結龍團」(打龍餅)等。在為火龍補香時,工作人員從火龍身上取下香燭,把火種熄滅,再分發給現場的觀眾,寓意保祐平安。在八月十六日,即舞火龍的最後一日,活動一直持續至晚上10時15分結束,然後晚上11時許在銅鑼灣避風塘近消防局處舉行「龍歸滄海」儀式,在拜神後,健兒在岸邊將龍頭及龍身拋下海。

延伸閱讀:【組圖】大坑舞火龍 傳承139年歷史文化

大坑舞火龍傳統已有139年歷史。(陳仲明/大紀元)
大坑舞火龍傳統已有139年歷史。(陳仲明/大紀元)

火龍補香時,工作人員從火龍身上取下香燭,把火種熄滅,再分發給現場的觀眾,寓意保祐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火龍補香時,工作人員從火龍身上取下香燭,把火種熄滅,再分發給現場的觀眾,寓意保祐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大坑「光影火龍夜」展覽中展出的火龍燈籠。(陳仲明/大紀元)
大坑「光影火龍夜」展覽中展出的火龍燈籠。(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火龍盛會

「起結龍團」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起結龍團」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舞火龍傳承已有過百年的歷史,更在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每逢中秋節(黃曆八月十五日)晚上,薄扶林村均會舉行火龍盛會,在村中街巷巡遊飛舞,拜訪每家每戶,祈求村內風調雨順、合境平安以及為村民帶來好運。

薄扶林村舞火龍傳統曾因村內糾紛而停辦,97年復辦後延續至今。每年中秋佳節為村內紮出栩栩如生火龍的是火龍師傅吳江乾,他與籌辦香港仔舞火龍的師傅吳江南是兩兄弟,兩人從小受村中火龍文化薰陶,紮作火龍40餘年,技藝了得。向公眾推廣紮龍、舞龍文化,將其代代流傳不絕,是吳師傅的一大心願。為此他近年來曾到不同社區教授紮龍,終見成果,不少團體、義工到村中拜訪學習。

受到村中氛圍感染和體會到父親致力延續傳統的心,吳江乾師傅的兒子吳嘉豪,近年也對紮火龍產生興趣,認真學習紮龍技巧。吳師傅對此甚感欣喜,希望兒子能「創新不忘本,盛名不變質」,將火龍文化原汁原味的傳承下去。

吳嘉豪(右)近年來協助父親吳江乾(左),一起為薄扶林村製作火龍。(陳仲明/大紀元)
吳嘉豪(右)近年來協助父親吳江乾(左),一起為薄扶林村製作火龍。(陳仲明/大紀元)

巡遊火龍是由禾草紥成,長達80呎,龍頭加龍身共有12節。雖然今年的龍頭比起去年略小了一些,但份量依然不可小覷,每次由1人負責舞動,整晚需要4至5人輪流替換,舞龍頭的多屬有舞龍經驗的村民。舞龍身的健兒們則由村民及義工擔任,當中有幾位為女性。薄扶林村村前亦擺放了一條迷你版小龍,供兒童舞動耍樂,不過可不要小看小朋友,他們也功架十足,舞得有姿有勢。

中秋當晚的火龍盛會在傍晚六點半開始,村民在村前舉行拜祭、上香和點睛儀式,之後十多名村民即雄赳赳撐起插滿香燭的火龍,追隨「龍珠」先後前往村內的李靈仙姐塔、附近的西國大王廟和村內的伯公壇參拜,然後在村內舞動疾走,期間數次返回村前補香及稍事休息。晚上10時許,在完成村內巡遊及更換香枝後,火龍再次啟航,先在村前表演「打龍餅」,然後隊伍徐徐步行至華富邨。在途經薄扶林消防局前,火龍再次上演「打龍餅」。

火龍隊伍在經過華富邨大街時,沿途兩旁市民夾道歡呼迎接火龍,場面火熱。在華富邨華樂樓進行最後一次補香後,隊伍浩浩蕩蕩出發前往瀑布灣海邊。隊伍最後在晚上近11時半抵達瀑布灣,進行「龍歸滄海」儀式,村民合力將火龍抬出海中,沉下海底,象徵火龍把不好的東西帶走,儀式至此完滿結束。一位曾觀看過多年前「龍歸滄海」儀式的老攝影師描述,現在的儀式比較簡約,過去健兒們一起衝向海中,也會游得比較遠;龍頭在出海過程中,會多次回望村民,象徵火龍向村民施恩之情,現在要與村民離別,回歸大海了。

延伸閱讀:【組圖】薄扶林村火龍盛會 延續百年傳統

村民熱情迎接火龍的來臨。(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熱情迎接火龍的來臨。(陳仲明/大紀元)

蟠龍舞動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蟠龍舞動表演。(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火龍在瀑布灣進行「龍歸滄海」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火龍在瀑布灣進行「龍歸滄海」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仔中秋火龍盛會

舞龍隊伍穿插在香港仔社區的大街小巷舞動表演。(曾蓮/大紀元)
舞龍隊伍穿插在香港仔社區的大街小巷舞動表演。(曾蓮/大紀元)

本身沒有舞火龍文化的香港仔,在2013年首次舉辦中秋火龍盛會,至今已有6年歷史。將這項傳統成功帶到該區的人,是來自薄扶林村的火龍師傅吳江南。每年中秋,薄扶林村都有熱鬧的舞火龍,有香港仔市民對薄扶林村民說:「你們就好啦!有得看舞火龍。」得知大家對觀賞舞火龍的渴望,也考慮到大坑、薄扶林村圍觀人數眾多、耗時長、交通不便的情況,趁著南區旅遊文化節之機,吳師傅決定走出來推廣這個文化。

吳師傅期望能將火龍文化帶到社區,讓市民感受其中熱鬧的節日氣氛,且推動火龍文化的傳承。他又希望舞火龍不要到他們這一代就消失,能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認為文化傳承背後必定有一份堅持存在。「有自己一日,就會堅持一日。」他又坦言,香港仔舉辦火龍盛會的成功經驗,也鼓勵了他更積極推廣火龍文化。

吳江南師傅(左)與他製作的香港仔火龍。(陳仲明/大紀元)
吳江南師傅(左)與他製作的香港仔火龍。(陳仲明/大紀元)

回想兒時在薄扶林村玩火龍,被警方「又拉又鎖」的艱難歲月,吳師傅感言現在物質變得更豐富,申請籌辦也更為順利,他強調:「最重要是有人有機構支持。」吳師傅當初在香港仔開始籌辦舞火龍時並不容易,自己也是出錢出力。現在的情況有所好轉,多了公眾認識活動,有了一些贊助,但吳師傅仍繼續出錢出力。他笑稱:「開始到現在都是自己出錢出力,只是現在沒有那麼傷。」

香港仔今年共紮作了兩條火龍,分別是供小朋友玩賞的小龍和巡遊舞動的大龍,它們都是由吳江南師傅帶領區內居民和一眾學生、義工紮作而成。巡遊火龍的龍頭約有6呎高,重約40斤,龍頭需要由4至5個人輪流舞動;龍身約有150呎,每隔5呎有一人舉竹,共需22位健兒方可舞動火龍。

中秋當晚約8時半,迎著毛毛細雨,舞龍隊伍身穿整齊服飾,由吳師傅擔任總指揮,從香港仔天后廟後的崇文街洋洋灑灑出發。大龍先在香港仔大道與東勝道交界熱身,然後沿香港仔大道,穿插在社區的大街小巷舞動表演,過程中市民夾道歡迎,不少市民興奮地與火龍合照,火龍最後來到香港仔廣場前的南寧街,在卸下香燭後,隊伍徐徐步行前往華富邨。

大龍抵達華富邨後,再進行補香和點睛儀式,並在邨內大街舞動火龍,最後在午夜12時許抵達瀑布灣舉行「龍歸滄海」儀式。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火龍在下水後不久,突然有一股較大的浪湧到岸邊,水中的健兒們也差點站不穩。有參加過歷屆香港仔舞火龍的工作人員表示,過往也有類似情況出現,他相信浪濤與火龍有關。此外,神奇的是在所有儀式落幕後半個多小時,該區方下起滂沱大雨,仿佛是冥冥中有特別安排。

延伸閱讀:【組圖】香港仔中秋火龍盛會 弘揚火龍文化

大龍抵達華富邨後,再進行補香和點睛儀式。(曾蓮/大紀元)
大龍抵達華富邨後,再進行補香和點睛儀式。(曾蓮/大紀元)

大龍抵達華富邨進行補香期間,市民紛紛舉起手機拍攝象徵吉祥的火龍。(曾蓮/大紀元)
大龍抵達華富邨進行補香期間,市民紛紛舉起手機拍攝象徵吉祥的火龍。(曾蓮/大紀元)

 

坪輋舞火龍

中秋舉辦舞火龍活動是坪輋的「新興」文化,首屆坪輋舞火龍在2015年舉辦,至今已踏入第四個年頭。(John Choy提供)
中秋舉辦舞火龍活動是坪輋的「新興」文化,首屆坪輋舞火龍在2015年舉辦,至今已踏入第四個年頭。(John Choy提供)

相較大坑和薄扶林村舞火龍傳統的源遠流長,中秋舉辦舞火龍活動是坪輋的「新興」文化,首屆坪輋舞火龍在2015年舉辦,至今已踏入第四個年頭。

坪輋舞火龍的誕生與其它地方起源相似,也和祈求驅疫平安有關。2014年,政府為抑制禽流感傳播,在沒有徵詢村民意見的情況下,將打鼓嶺某空置農場改建為活雞分流中心。其噪音及衛生問題引來村民的關注,因此村民自發組成了地區組織「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希望以軟性手法進行抗爭,引起公眾對新界東北的關注和保衛家園。在得知村民黃志強(原為薄扶林村村民)為火龍紮作師傅後,村民便萌生用火龍抵抗禽流感的想法,舞火龍因此在坪輋落地生根。自2016年起,坪輋村民與慈善機構義遊(VolTra)合作,每年中秋均有來自世界各地及香港本地的義工前往協助籌備舞火龍盛會。

黃志強師傅(右)熱心為坪輋村製作火龍。(陳仲明/大紀元)
黃志強師傅(右)熱心為坪輋村製作火龍。(陳仲明/大紀元)

是次巡遊的火龍和擺放在壁畫村中的「聖誕龍」皆是由「元老」黃志強先生,帶領一眾義工和村民聯手製作而成。紮作和舞龍團隊中都不乏女將,直接打破傳統紮龍手藝傳男不傳女和女性不可舞龍的傳統。遊行火龍龍頭足有30斤重,需兩人定時交換舞動;龍身約90呎長,要約16人同時舉動火龍;而「聖誕龍」雖神龍見「首」不見尾,亦有10斤重,不少人上前試舉龍頭,一嚐舞動龍頭的滋味。

當晚9時,火龍在坪輋九記士多門前舉行上香儀式,市民蜂擁而上,紛紛在龍頭、龍身和龍尾插上香枝,祈求平安,又與家人、朋友拍照留念。上香完畢,火龍隨即被喚醒,開始舞動,其伴隨著鏗鏘的鼓聲,在路口迴旋處聚攏分散,呈圓形躍動。表演結束後,隊伍沿坪原路前往「壁畫村」,火龍被放置在除去雜草的棚架上進行「焚化火龍」儀式。晚上10時半許,在一旁舉行的音樂會炙熱的氣氛和眾人的鼓掌和歡呼聲中,帶著每個人許下的心願,火龍被點燃,最終化為灰燼。

紮龍師傅黃志強先生稱因下雨關係,今年前來的人數不及以往多和熱鬧。被問到下年會否繼續授徒傳紮龍技藝,他笑道:「會一直幫忙,如果大家喜歡。」坪輋村村民蘭姐也表示支持舞火龍這項新傳統融入村文化,稱村內的長者在中秋前夕便翹首以待,連連詢問舞火龍活動詳情到場觀看。她認為活動令村內更加熱鬧,城市人可以入村觀賞,村民也樂在其中,值得保留傳承。

延伸閱讀:【組圖】坪輋舞火龍 將傳統融入村中文化

火龍跟隨「龍珠」躍動起舞。(黃靜修/大紀元)
火龍跟隨「龍珠」躍動起舞。(黃靜修/大紀元)

火龍在壁畫村對出草地棚架上進行「焚化火龍」儀式。(黃靜修/大紀元)
火龍在壁畫村對出草地棚架上進行「焚化火龍」儀式。(黃靜修/大紀元)

除供巡遊的火龍外,村民還在壁畫村展出「聖誕龍」,供人拍照留念。(黃靜修/大紀元)
除供巡遊的火龍外,村民還在壁畫村展出「聖誕龍」,供人拍照留念。(黃靜修/大紀元)

「中秋火龍盛會」專題報道。(大紀元)
「中秋火龍盛會」專題報道。(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