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澳碼頭登船去沙螺灣,船員見到筆者手上那張顏色不同的船票,上前詢問去哪裏,再次確認登船時間。船隻靠岸時,有遊客好奇地詢問筆者這是甚麼旅遊景點,船員亦一再囑咐下一班回程的船期,細心提醒切勿錯過。如今人煙稀少的沙螺灣,也曾風光一時,卻因交通問題而沒落。曾任村長五十五年的李志峯先生,如今已經八十六歲高齡,一輩子心繫沙螺灣的他,見證著這裏的起起落落,如今由女兒李秀梅接棒,盼能繼續解決交通問題,為村民謀福祉,帶旺人流,讓更多人探訪這「隱世秘境」。

沙螺灣村。(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村。(陳仲明/大紀元)

初訪沙螺灣,是在去年十一月初的AFTEC誇啦啦藝術集匯主辦的「翱翔」藝動沙螺灣活動,透過系列的導賞活動方領略這片「隱世秘境」之美。活動時隔兩個月,筆者再次踏足這片土地,此時,少了年輕人的歡笑聲,取而代之的是田野間的蟲鳴鳥叫,還有對岸飛機的轟鳴。

曾任職村長五十五年的李志峯先生(右)及現任村長李秀梅(左)。(曾蓮/大紀元)
曾任職村長五十五年的李志峯先生(右)及現任村長李秀梅(左)。(曾蓮/大紀元)

村長李秀梅和姊妹們每逢周末都會陪著父母回家,即使老人家腿腳不便,沙螺灣交通問題依舊未能解決,但是無論多辛苦,他們都堅持回去,這裏是他們一家人充滿回憶的地方,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對這裏不離不棄。

李秀梅的父親李志峯分享:「這是家鄉來的嘛,我們老人家對家鄉有很深厚感情的,因為我們在這裏出世,在這裏長大的,同時這個地方都是我一手一腳建成現在這樣的,有時間就回來看一下了,懷念一下。」

伯父助建天后宮得福延壽

李志峯先生對沙螺灣的歷史如數家珍,在他的眼中,沙螺灣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兩座廟——把港古廟與天后宮。談及天后宮的由來,李先生講了一個家人親身經歷的故事。

從左至右:沙螺灣鄉公所、把港古廟與天后宮。(曾蓮/大紀元)
從左至右:沙螺灣鄉公所、把港古廟與天后宮。(曾蓮/大紀元)

沙螺灣原來只有一個建於乾隆卅九年的廟——把港古廟,供奉洪聖大王,天后宮為後起,建於嘉慶廿四年。當時在村內每三年一次的平安醮期間,都會從台灣南投請天后娘娘來觀賞醮會。有一次醮會完畢,送娘娘回去時就會吹起大風,揚起大浪,多次送行都是如此。有人便提議請娘娘長居沙螺灣護村,於是問杯,連獲三個聖杯,意為獲得娘娘應允。

剛開始天后被供奉在陳家祠,後來有人籌錢希望建廟,但並未善用這筆款項,家人後頻頻遭災。後來李村長的伯父承擔起籌錢建廟的責任,終將天后宮建起。

一次伯父遇到個算命先生,見到他驚嘆道:「你不是應該到壽了嗎,怎麼還沒有走啊?」看了伯父的相後告知:「你一定做了大好事,救過人,起過廟,做過慈善事,積了福,你的命延長了,要不你已經死了。」

鄉村生活清貧但快樂

李志峯先生介紹,沙螺灣有著三百多年歷史,五十年代時因發現鎢礦而吸引了上千外來人口採礦,常住村民亦有八百餘人,靠耕田、打魚維生,生活雖清貧,但是人情味十足。村裏有水清沙幼的海灘,曾經是游泳與露營勝地,逢周末及假期海灘邊紮滿了營帳,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通往沙螺灣村的小徑。(曾蓮/大紀元)
通往沙螺灣村的小徑。(曾蓮/大紀元)

十八歲就成家的李志峯先生,育有九個女兒與一個兒子,夫婦二人白手起家,含辛茹苦將兒女養大。李先生年輕時以務農及做工程維生,白天去地盤,農忙的時候回家耕田,各類蔬菜自給自足,一年可以生產兩造米。當地村民也主要以耕田及捕魚為主,看著天時過日子,農忙時耕田,農閒時出海捕魚,主要去二澳、分流、大蠔三村及龍鼓沙洲等地,有的村民一去就是一兩個月才回來。亦有些男性村民遠航做海員工作。

談到在村中的娛樂,李先生笑著說:「田園樂啊!我們欣賞蕃茄長得漂亮,芋頭、蕃薯生得大⋯⋯」

沙螺灣是一個充滿田園氣息的鄕郊。(曾蓮/大紀元)
沙螺灣是一個充滿田園氣息的鄕郊。(曾蓮/大紀元)

沙螺灣昔日的農田,如今已雜草叢生。(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昔日的農田,如今已雜草叢生。(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是不少蝴蝶棲息的地方。(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是不少蝴蝶棲息的地方。(陳仲明/大紀元)

女兒李秀梅回憶,那時候村民的生活很簡單,一早起床耕田勞作,到了下午四點幾,家家戶戶就坐在門前吃飯、聊天,鄰里關係特別親密。她最懷念當時和堂哥、堂姐一起在田間玩耍的日子,大家一起玩陀螺、捉迷藏,摘下菠蘿回家做菠蘿炒飯,夜晚在田間捉蝦。這些歡樂現在的年輕人是體會不到的。

日落沙螺灣。(曾蓮/大紀元)
日落沙螺灣。(曾蓮/大紀元)

感嘆交通與救援不便

李先生回憶,二女兒小時候患了麻疹後肺炎,因沙螺灣沒有醫療條件,只有大嶼山大澳有正規診所,當時妻子背著她到大澳看醫生,走路出大澳要一小時四十五分鐘,來回則要三個半小時。在女兒生病最嚴重的一次,醫生看到母女二人遠道而來,也感到十分同情,於是把女兒留在診所觀察,加緊治療,確保女兒脫離險境後方離開診所。李先生十分感激醫生的仁心仁術,但同時也感嘆沙螺灣交通不便為村民帶來的麻煩。

從沙螺灣觀機坪眺望,可見港珠澳大橋及香港國際機場。(陳仲明/大紀元)
從沙螺灣觀機坪眺望,可見港珠澳大橋及香港國際機場。(陳仲明/大紀元)

從沙螺灣觀機坪眺望,可見港珠澳大橋及香港國際機場。(陳仲明/大紀元)
從沙螺灣觀機坪眺望,可見港珠澳大橋及香港國際機場。(陳仲明/大紀元)

從沙螺灣觀機坪觀看飛機起飛。(陳仲明/大紀元)
從沙螺灣觀機坪觀看飛機起飛。(陳仲明/大紀元)

交通問題一直都是阻礙沙螺灣發展的主因,令大量人口流失,不少農田已經荒廢。在五、六十年代,尚有連接香港島的油蔴地小輪,途經沙螺灣,村民則靠此渡輪外出,並有貨物來往;一九八四年渡輪停運後,交通更成為頭痛的問題。

如今的沙螺灣對岸是香港國際機場,亦是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的途經之處。雖然與世界陸空樞紐位置僅一水之隔,沙螺灣多年來卻持續被交通問題困擾。

沙螺灣碼頭。(曾蓮/大紀元)
沙螺灣碼頭。(曾蓮/大紀元)

如今在沙螺灣居住的大部份是老人家,李秀梅也非常關注老村民遇到緊急情況的救援問題。她憶述,一位老人家曾經在晚上十二點求救,但救援人員早上七點才來到,情況十分危急。還有一次掛八號風球,家人聯繫不上住在沙螺灣的老人,於是請救援人員入村尋找,由於無法直接從大澳開車進去,只能步行進入,十分耽誤時間。還好過程有驚無險,若老人因錯過救援時間而失救,真的令人痛心。

李志峯畢生致力為村民爭取一條接駁沙螺灣與大澳、東涌的道路,至今仍未成功,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心願。如今將重任交給女兒,希望未來的沙螺灣能再次熱鬧起來,解決交通問題,吸引更多人回流。◇

沙螺灣的海灘。(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的海灘。(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的海灘。(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的海灘。(陳仲明/大紀元)

沙螺灣曾有水清沙幼的泳灘,後因新機場建起後將從北而來的海水攔截,沙灘流失。(受訪者提供)
沙螺灣曾有水清沙幼的泳灘,後因新機場建起後將從北而來的海水攔截,沙灘流失。(受訪者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