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目炯炯有神,談吐文質彬彬,是日本學者田仲一成教授給人的第一印象,熱愛戲劇文化他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田仲一成是日本東洋文庫研究員、東京大學名譽教授,87歲的他今年再次獲邀到訪香港出席活動,分享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暢談潮劇所保留的傳統道德之美。

回憶起當年在港進行田野考察時的點滴,他仍然津津樂道,那段時光讓他了解到香港繼承了傳統戲劇的精髓,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體會精神上的昇華,讚賞傳統價值觀中的「忠孝節義」。而在鄉村考察期間也感受到村民質樸的熱情。多年來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出版專著與論文,他認為香港對保存和推動中國傳統戲劇文化有著巨大的貢獻,也是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田野考察之地。

在60年代的中國大陸大興「破四舊」之時,卻有一位專研戲劇的日本學者留意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渴望到訪大陸直觀地了解真正的中國戲劇。自24歲就開始研究中國戲劇的田仲一成,一直在象牙塔內透過各類書籍認識戲劇,傳統戲劇的博大精深令他如醉如癡,卻因政治環境因素無法到訪大陸研究戲劇。在他快45歲時,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浮現腦海,他渴望能走出日本,踏上中國的國土,親眼看一看舞台上的戲劇。眼看著中國地圖,「香港」在他眼前一亮,或許這裏是他能最近距離接觸到中國戲劇的地方。說做就做,他開始自學廣東話,一年後便大膽地踏上了這片陌生的土地。

身體力行 田野考察結合戲劇研究

過去「田野考察」一般運用在人類學的研究中,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在田野考察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曾任中大訪問教授的英國人類學家華德英(Barbara Ward),在田野考察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她自50年代起開始留居香港,深入融入滘西洲的漁民生活,留下了大量的珍貴材料。

田仲一成教授多年來研究中國文學與歷史,人類學對他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他認真學習華德英教授在田野考察方面的資料,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來港後,他嘗試將田野考察與文獻資料結合,身體力行走訪港九新界、各離島區觀看、記錄各類民俗活動,跳出書本的框框,和當地村民交流。

在80年代中期以前,田仲一成的8毫米(8mm)電影攝影機,便是他開展田野考察的得力助手,雖然這部菲林攝影機每次只能拍攝三分鐘以內的影片,總體拍攝時間有時被限制於15分鐘之內,但這些珍貴的片段,便是當時香港民俗文化的重要記錄。


田仲一成教授來港進行戲劇研究田野考察時,在盂蘭節期間曾睡在米袋上。(受訪者提供)
田仲一成教授來港進行戲劇研究田野考察時,在盂蘭節期間曾睡在米袋上。(受訪者提供)

田仲一成教授回憶,在考察期間,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便是在米袋上過夜。他在考察80年代的盂蘭勝會的戲劇時,當時的演出一般持續三天,第一天演出十二時結束,第二天表演至凌晨二時,第三天則通宵達旦。如此長時間的考察,食宿對於田仲來說是一個問題。田仲分享道:「鄉村的父老幫助我,給我提供睡覺的地方,那時盂蘭節有很多米袋,我就睡在最上層的米袋上。他們很同情我的工作,也給我東西吃。」


十多年來,田仲一成教授孜孜不倦地走訪香港各區,從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島也有涉足,圖為1987年蒲台島天后誕戲場,千帆點點前來賀誕。(受訪者提供)
十多年來,田仲一成教授孜孜不倦地走訪香港各區,從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島也有涉足,圖為1987年蒲台島天后誕戲場,千帆點點前來賀誕。(受訪者提供)


十多年來,田仲一成教授孜孜不倦地走訪香港各區,從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島也有涉足,圖為1987年蒲台島天后誕戲場,千帆點點前來賀誕。(受訪者提供)
十多年來,田仲一成教授孜孜不倦地走訪香港各區,從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島也有涉足,圖為1987年蒲台島天后誕戲場,千帆點點前來賀誕。(受訪者提供)


田仲一成教授田野考察期間,前往新界北區的粉嶺圍,圖為1984年正月十五太平清醮期間的粉嶺圍。(受訪者提供)
田仲一成教授田野考察期間,前往新界北區的粉嶺圍,圖為1984年正月十五太平清醮期間的粉嶺圍。(受訪者提供)

就這樣,十多年來,田仲一成教授孜孜不倦地走訪香港各區,從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島,到新界北區的粉嶺圍,貫通香港各個區域。他關注鄉村祭祀儀禮,他認為祭祀與戲劇不能分離,戲劇是由祭祀儀式演化而來的,很多地方戲仍保留著祭祀的元素。他深入研究香港的新界宗族發展和節誕風俗,從中也發現了這些與祭祀相關的儀式與戲劇有不可分割的關聯。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數據庫,將他從1978年至1994年期間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以及中國大陸拍攝的戲劇片段按照鄉民儀禮、司祭儀禮、儺舞、儺戲及各地戲劇的分類公開,並有三萬五千多張從1978年至2012年期間拍攝的祭祀與戲劇相關的相片也詳細分類,供研究者檢索。

欣賞潮劇中的忠孝節義價值觀

多種戲劇形式中,田仲一成教授最欣賞的便是潮劇,四十多年來他拍攝下了二萬餘張潮劇相關的相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也是他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份。


潮劇中所體現的主題傾向於教化作用,宣揚傳統價值觀中的「忠孝節義」。圖為1978年,田仲一成教授拍攝的沙田潮僑韓江潮劇團《孟麗君》。(受訪者提供)
潮劇中所體現的主題傾向於教化作用,宣揚傳統價值觀中的「忠孝節義」。圖為1978年,田仲一成教授拍攝的沙田潮僑韓江潮劇團《孟麗君》。(受訪者提供)


多種戲劇形式中,田仲一成教授最欣賞的便是潮劇。圖為1982年新天藝潮劇團在西貢天后誕演出的潮劇《守揚州》。(受訪者提供)
多種戲劇形式中,田仲一成教授最欣賞的便是潮劇。圖為1982年新天藝潮劇團在西貢天后誕演出的潮劇《守揚州》。(受訪者提供)


多種戲劇形式中,田仲一成教授最欣賞的便是潮劇。圖為1982年新天藝潮劇團在西貢天后誕演出的潮劇《守揚州》。(受訪者提供)
多種戲劇形式中,田仲一成教授最欣賞的便是潮劇。圖為1982年新天藝潮劇團在西貢天后誕演出的潮劇《守揚州》。(受訪者提供)

田仲一成教授提到,在他多年來走訪各地進行田野考察中,發現香港1997年前所保留的潮劇最為完整與正統,這類劇種與元代戲曲、南戲一脈相承,在地方戲劇方面歷史最久,在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完善的劇本。他指出,南戲系統中的其它地方戲劇(如梨園戲、越戲、莆仙戲),主要以「才子佳人」的男女愛情故事為主,但潮劇中所體現的主題傾向於教化作用,宣揚傳統價值觀中的「忠孝節義」。如他喜歡的潮劇《守揚州》、《孟麗君》等,這些戲劇均體現了一種悲劇色彩,以歷史故事為主,情節跌宕起伏,體現忠君愛國、道德規範、懲惡揚善的主題。他也提到,當今的潮劇內容相對於過去有所改變,也增加了男女愛情故事的戲份,內容也不及過去完整,不再有通宵達旦的演出。

令田仲一成教授印象深刻的還包括潮劇演出的觀眾席的座位分佈,「男女有別」是其中一大特徵,男觀眾坐在面向戲台的右邊,女的則在左邊,中間是通道,不能混在一起,十分嚴格。如今這一傳統已經消失,也體現了現代風氣的轉變。

田仲一成教授十分懷念過去在香港觀看的潮劇,他慶幸當時能夠有設備能錄製下來,至今仍常常翻看,獲益良多。

*********

談論起戲劇,田仲一成教授便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分析起來頭頭是道。一生致力於戲劇研究的他,仍覺得學無止境,戲劇帶給他的,是生命的昇華和感動。與香港中文大學交情甚好的他,許諾將他的研究資料、拍攝的照片與影片贈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並鼓勵民俗愛好者珍惜這一寶貴的文化瑰寶,在研究的路上繼續前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