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南鹿社十年一屆太平清醮醮務委員會主席黃夏衛感嘆道:「趁這次打醮、祈福、超度先人的儀式,聯絡到我們的村民,有七八成的村民都移民或搬離市區居住,藉此機會回來。」太平清醮儀式自黃曆十月十二日(11月8日)啟動,一連四日在沙頭角鹿頸路南涌路口(前南涌公立學校舊址)舉行,不少村民和外來賓客前來參與相聚。

新界鄉村多年來一直保存著不少傳統節慶、宗教儀式,太平清醮便是其一。鄉、約、社是新界村落之間以地緣或血緣因素組成的地域聯盟。沙頭角「十約」中的第八約,由南涌和鹿頸村落組成,每十年舉辦一屆太平清醮,進行一系列道教科儀淨化社區,期間舉辦盆菜宴。大量散居海外的南鹿社原居民回鄉參與,村民齊聚一堂,藉醮會活動聯絡鄉情。今年的活動除了村民熱心支持外,還有來自活耕建養地協會的會員及義工們參與其中,製作客家茶粿、開辦歷史社區展覽、導賞團、舊南涌公立學校師生茶聚等,為傳統活動增添一分色彩。


醮會期間施行齋戒,一連四日均設有齋盆菜宴請賓客。(陳仲明/大紀元)
醮會期間施行齋戒,一連四日均設有齋盆菜宴請賓客。(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客家村醮會活動

位於新界東北的南涌、鹿頸,是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康熙年間便有客家人在此聚居,三百年來繁衍不息。村民們開墾梯田、建築田壆、圍海造田,主要以耕作維生。二戰後,移民海外開辦餐館的村民眾多,也有戰後的移民遷徙而來,租用閒置稻田、開挖魚塘,掀開養殖業的熱潮。直至九十年代,因城市化發展,農田與魚塘逐漸荒廢,村民也逐漸搬離。太平清醮則是連結村民的重要活動。


毗鄰沙頭角海的南涌。(陳仲明/大紀元)
毗鄰沙頭角海的南涌。(陳仲明/大紀元)

由鹿頸黃屋、鹿頸下圍陳屋、鹿頸老圍陳屋、雞谷樹下、鹹坑尾、南涌李屋、南涌鄭屋、南涌羅屋、南涌楊屋、南涌張屋、石板潭林屋、七木橋丘(邱)屋和南涌大環等組成的「南鹿社」,每十年舉辦一屆太平清醮(以頭尾十年計),由圓玄學院負責醮會科儀,醮會期間施行齋戒,一連四日的醮會儀式期間,均設有齋盆菜宴請賓客,期間有麒麟到賀。

據活動場刊描述,南鹿社在二戰前已經有太平清醮,但有圖片、文字記載的太平清醮為一九九二年,當時的醮場設於石板潭大壩平台,在大壩下的南涌河取水淨壇。當時的籌委會和村民自攜煮食用具和食材,在醮壇旁烹煮齋菜,就地火化大士和其它紙製紮作。自二零零二年起,醮場移師至南涌公立學校舊址舉行,因該場地位於山坡旁邊,該屆太平清醮起改為訂購盆菜宴請鄉民,並向天后宮借用吉地火化大士。據村中父老回憶,過去也曾有神功戲、木偶戲,但隨著村內人口減少和經費問題,活動也精簡了。


南鹿社十年一屆太平清醮醮務委員會主席黃夏衛。(陳仲明/大紀元)
南鹿社十年一屆太平清醮醮務委員會主席黃夏衛。(陳仲明/大紀元)


打醮場地設於舊南涌公立學校舊址。(陳仲明/大紀元)
打醮場地設於舊南涌公立學校舊址。(陳仲明/大紀元)

黃夏衛主席表示,今屆的醮會日程安排比上屆更為順暢,每一個環節都能順利進行,各村參與醮務的委員們都盡心盡力,十分感激村民團結一心共辦醮會。


打醮期間有麒麟到賀。(陳仲明/大紀元)
打醮期間有麒麟到賀。(陳仲明/大紀元)


啟人緣榜(左)與黃榜。(陳仲明/大紀元)
啟人緣榜(左)與黃榜。(陳仲明/大紀元)


南鹿社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典禮嘉賓合照。(曾蓮/大紀元)
南鹿社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典禮嘉賓合照。(曾蓮/大紀元)


化馬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化馬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化大士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化大士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化大士儀式。(曾蓮/大紀元)
化大士儀式。(曾蓮/大紀元)

保育鄉村文化

記錄鄉村故事、恢復土地耕作、保育鄉村文化之風近年來盛行。成立於二零一三年的活耕建養地協會(PEACE),多年來致力於保育南涌所代表的生物多樣性鄉郊土地,在南涌發展實踐永續農業,並嘗試建造生態社區。二零一七年更成立「南鹿口述歷史工作組」,由不同社區人士組成,團隊中包括協會成員、居住於此的社區鄰居,以及熱愛地方的文史工作者。在今屆的太平清醮期間,也舉辦了一系列豐富的活動,吸引市民參與。


在強記士多側的「明O學堂」,還舉辦了一連三日的「南鹿歷史微型展」。(陳仲明/大紀元)
在強記士多側的「明O學堂」,還舉辦了一連三日的「南鹿歷史微型展」。(陳仲明/大紀元)

在醮會開始前,協會便邀請市民參與茶粿工作坊,目標是製作五百個茶粿以招待參與打醮的賓客。在醮會正日,一籠籠熱騰騰蒸好的茶粿送到賓客面前,風味十足。


「南鹿歷史微型展」開幕禮上的剪綵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南鹿歷史微型展」開幕禮上的剪綵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活耕建養地協會(PEACE)主辦「南鹿歷史微型展」,參與人員與訪客大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活耕建養地協會(PEACE)主辦「南鹿歷史微型展」,參與人員與訪客大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活耕建養地協會主要成員周豁然。(陳仲明/大紀元)
活耕建養地協會主要成員周豁然。(陳仲明/大紀元)

在強記士多側的「明O學堂」,還舉辦了一連三日的「南鹿歷史微型展」,活耕建養地協會主要成員周豁然表示,今次展覽也是南鹿口述歷史工作組兩年來努力的一個展示,工作組成員走訪村落,蒐集南涌鹿頸村落今昔的照片、村民農耕時代的生活用具,製作成短片和相冊,希望能用影片和圖文並茂的小冊子將村莊的記憶留下。展覽期間還展出農耕時代的生活用具、藝術家在南涌和鹿頸村創作的畫作等,以不同的形式展示鄉村文化。


曾於舊南涌公立學校任教十八年的吳宣明老師。(陳仲明/大紀元)
曾於舊南涌公立學校任教十八年的吳宣明老師。(陳仲明/大紀元)

曾在舊南涌公立學校任教十八年的吳宣明老師,今年已八十九歲高齡,他仍然神采奕奕,談起話來滔滔不絕。曾於一九六三至一九八一年間擔任中文老師的他,很欣慰看到學校的舊生們藉今次醮會回村,參與師生茶聚敘舊。吳宣明老師說:「我的學生們都六、七十歲了,兒孫滿堂。有的兩三年見一次,有的三十多年沒見了。大家都很興奮。」吳宣明老師也很讚賞協會幫助記錄鄉村故事,幫助南鹿後人了解父輩那代人的生活。

*********

隨著熊熊火光,「大士王」歸天,十年一屆南鹿社太平清醮也到了尾聲。談及下一個十年,黃夏衛希望能夠繼續將傳統延續下去,年青一輩能夠接棒,將鹿頸、南涌的文化代代相傳。◇


展覽期間展出的藝術家「鼠小弟」在南涌和鹿頸村創作的畫作。(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期間展出的藝術家「鼠小弟」在南涌和鹿頸村創作的畫作。(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期間展出的南涌農耕時代的生活用具。(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期間展出的南涌農耕時代的生活用具。(陳仲明/大紀元)


工作組成員走訪村落,蒐集南涌鹿頸村落今昔的照片製作成相冊。(陳仲明/大紀元)
工作組成員走訪村落,蒐集南涌鹿頸村落今昔的照片製作成相冊。(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期間展出農耕時代的生活用具、藝術家在南涌和鹿頸村創作的畫作等,以不同的形式展示鄉村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期間展出農耕時代的生活用具、藝術家在南涌和鹿頸村創作的畫作等,以不同的形式展示鄉村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期間招待賓客的手工小食。(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期間招待賓客的手工小食。(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