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和文化界友人在九龍城閒逛,無意間經過一間古色古香的咖啡店,金漆招牌「大和堂」十分奪目,友人停下介紹這間咖啡店的前身,原來是三十年代落成的藥行兼醫館「大和堂蔘茸藥行」,中醫師鍾伯明在此白手起家,從外聘醫師做到接手醫館,行醫濟世一甲子,常常免費為貧困的病患看診,在九龍城區街坊心目中備受尊敬。歲月不留人,醫師及其子鍾福利離世後,後繼無人經營醫館及藥房,女兒鍾潔儀決定將舖位出租,最關心的便是如何保留父親的心血。咖啡店與中藥舖,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在這裏二者共存,成為九龍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大和堂咖啡店」的前身是三十年代落成的藥行兼醫館「大和堂蔘茸藥行」,中醫師鍾伯明在此白手起家,行醫濟世一甲子。(陳仲明/大紀元)
「大和堂咖啡店」的前身是三十年代落成的藥行兼醫館「大和堂蔘茸藥行」,中醫師鍾伯明在此白手起家,行醫濟世一甲子。(陳仲明/大紀元)


畢業於牛津大學經濟及管理學系的石浚鏗(Henry)接手藥行兼醫館「大和堂」的舖位,活化為咖啡店。(陳仲明/大紀元)
畢業於牛津大學經濟及管理學系的石浚鏗(Henry)接手藥行兼醫館「大和堂」的舖位,活化為咖啡店。(陳仲明/大紀元)

畢業於牛津大學經濟及管理學系的石浚鏗(Henry),自小在九龍城長大,從英國留學回港創業時,無意間看到「大和堂」正在招租。廣州式騎樓建築、斑駁的鐵閘,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翻查資料並聆聽街坊們對鍾醫師的描述,Henry肅然起敬,對「大和堂」的好感更進一步。


大和堂咖啡店保留著原有的鐵閘作為裝飾。(陳仲明/大紀元)
大和堂咖啡店保留著原有的鐵閘作為裝飾。(陳仲明/大紀元)

喜歡本土文化、夢想開咖啡店的Henry,想像著在騎樓喝咖啡,緬懷老香港的情懷,或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保留這間老店的風格,開一間懷舊咖啡店如何?」心動不如馬上行動,Henry撥通了「大和堂」鐵閘上的招租電話。

封存幾代街坊的回憶

當鍾潔儀接到Henry的電話時,首先關心的並不是租舖的用途,而是詢問他是否會保留店中的百子櫃,這個百子櫃見證著她的出生與成長,爸爸當年教她配藥,每種藥材的擺放位置,她都依然記得。


「大和堂」店中的百子櫃見證著鍾潔儀的成長。(陳仲明/大紀元)
「大和堂」店中的百子櫃見證著鍾潔儀的成長。(陳仲明/大紀元)

Henry和鍾潔儀約見,首次看舖時,的確被百子櫃及店內古色古香的各類牌匾所吸引。從牌匾上的內容和落款,可以看到大多為病人贈送的感謝牌匾,當中也有部份名家的書法筆墨。保留一間老店的舊物,對其維護所衍生的裝修費用,比一般空置的新舖要高,但Henry仍決定花百萬元投資,盡量保存醫館中的文物,幫助清潔、消毒、鞏固:「這裏有差不多一千件古董,我覺得這些全部都是很值得保留的東西。」


從牌匾上的內容和落款,可以看到大多為病人贈送的感謝牌匾,當中也有部份名家的書法筆墨。(陳仲明/大紀元)
從牌匾上的內容和落款,可以看到大多為病人贈送的感謝牌匾,當中也有部份名家的書法筆墨。(陳仲明/大紀元)

在未裝修前,Henry決定舉辦一個開放日,讓街坊和中醫師的朋友前來緬懷一番。2018年5月1日起一連三日的開放日中,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朋友,過程中也令Henry更加珍惜自己即將接手的店舖。Henry分享,很多在大和堂看過病的街坊前來,紛紛分享他們與鍾伯明醫師的故事,還有街坊可以清晰地指出掛在牆上牌匾的顏色,小時候看病輪候,就在店內的某個位置等待。前來拜訪的還有喜歡香港本土文化的畫家、攝影師,其中一名畫家慧惠便將裝修前的樣貌畫出來,用畫筆見證大和堂的舊貌。


畫家慧惠用畫筆記載下裝修前的「大和堂」。(陳仲明/大紀元)
畫家慧惠用畫筆記載下裝修前的「大和堂」。(陳仲明/大紀元)

Henry後來也從家人口中得知,原來自己兒時也跟著媽媽來這裏看過病,只是自己當時年紀小,印象不深。他甚至了解到,自己看過的西醫,生病時也曾拜訪過鍾醫師,這個緣份便是如此神奇。


秉持著「延續大和堂的人情味」的理念,從店內裝潢到食物設計,Henry和一眾員工用心經營,希望能給客人帶來特別的體驗。(陳仲明/大紀元)
秉持著「延續大和堂的人情味」的理念,從店內裝潢到食物設計,Henry和一眾員工用心經營,希望能給客人帶來特別的體驗。(陳仲明/大紀元)


Henry特別在店內增加了射燈,當射燈的光投射到鏡面上,當中的字樣反射到牆上,也別具一番情調。(陳仲明/大紀元)
Henry特別在店內增加了射燈,當射燈的光投射到鏡面上,當中的字樣反射到牆上,也別具一番情調。(陳仲明/大紀元)

保留古色古香裝修風格 揉合中西創獨特主題食物

秉持著「延續大和堂的人情味」的理念,Henry決定繼承「大和堂」的名字,就將咖啡店命名為「大和堂咖啡店」,從店內裝潢到食物設計,都用心經營,希望能給客人帶來特別的體驗,讓他們覺得來到這裏,彷彿乘搭了一趟時光機。
店中仍保留著當年的百子櫃、長櫈、牌匾,並仿古安裝了吊扇。Henry特別在店內增加了射燈,當射燈的光投射到鏡面上,當中的字樣反射到牆上,也別具一番情調。Henry也很喜歡坐在店中,嘆一杯咖啡,望著吊扇慢慢轉動,感受那一刻的寧靜。


店中仍保留著當年的長櫈。(陳仲明/大紀元)
店中仍保留著當年的長櫈。(陳仲明/大紀元)

在餐牌設計上,Henry特別將其設計為一本精品雜誌模樣,當中描述大和堂的故事,年青人的創業理念及每一道菜背後的心思。他笑言這個菜單也是咖啡店的特色:「這個咖啡店的概念,是用比較慢活一些的態度去欣賞大和堂的古董。過去人們習慣看報紙、看書,現在人很少閱讀,我就想,反正他們來到都要看菜單,不如將菜單設計得特色一些,看了菜單又看看歷史,了解我們的用心。」


小店特別將菜單設計為一本精品雜誌《大和報》。(陳仲明/大紀元)
小店特別將菜單設計為一本精品雜誌《大和報》。(陳仲明/大紀元)


閱讀菜單時,像在閱讀一本精美雜誌。(陳仲明/大紀元)
閱讀菜單時,像在閱讀一本精美雜誌。(陳仲明/大紀元)

Henry分享:「我的理念就是每一位前來的客人,都像坐了時光機這樣,在享受一杯咖啡的時候都能夠懷念當時一些美好的時光,想到九龍城以前的回憶、童年的回憶,甚至是鍾醫師帶給他們的回憶,在離開小店的時候有窩心的感覺。」

除了環境上予人懷舊的氣氛外,中西合璧的食物也讓客人喜出望外。雖說餐廳主打西餐,但其中不少西餐結合了「港式風味」。主打的「大和堂鮮奶咖啡」,便是茶餐廳鴛鴦的全新演繹,將伯爵茶和咖啡結合,口感香濃。


Henry獨創的「雞蛋仔與雞」。(陳仲明/大紀元)
Henry獨創的「雞蛋仔與雞」。(陳仲明/大紀元)

另一款由Henry獨創的「雞蛋仔與雞」,源自當年在英國讀書時,懷念香港的食物,在設計菜式時,他想到與其使用外國的窩夫,倒不如以香港獨有的雞蛋仔演繹,相信也別具特色。


鴨肝搭配菠蘿油。(受訪者提供)
鴨肝搭配菠蘿油。(受訪者提供)


藥煲盛裝的法式洋蔥湯。(陳仲明/大紀元)
藥煲盛裝的法式洋蔥湯。(陳仲明/大紀元)

近日大和堂推出的晚餐菜式中,也推出了一款特式菠蘿油,在自家製菠蘿包中夾著桂花酒浸泡的鴨肝,配上帶點酸甜的大王桂花汁,配合起來有吃菠蘿油的感覺。在賣相的設計上,西式餐飲中也融入了不少中式元素,如法式洋蔥湯盛在一個藥煲中,西班牙辣肉腸、千日風乾火腿、臘腸和膶腸等小食以煲仔飯的瓦煲作為盛載容器,十分獨特。


西班牙辣肉腸、千日風乾火腿、臘腸和膶腸等小食用煲仔飯的瓦煲盛裝。(受訪者提供)
西班牙辣肉腸、千日風乾火腿、臘腸和膶腸等小食用煲仔飯的瓦煲盛裝。(受訪者提供)

*********

首次創業的Henry,為能接手這一歷史悠久的舖位感到榮幸,也希望透過自己全新的演繹,將「大和堂」之名延續下去。「大和堂」的重新演繹,對他而言也是一種挑戰:「挑戰就是,你怎樣將中醫和咖啡兩個看起來無關的概念放在一起,怎樣將中國風拼在西餐中,怎樣將那麼舊的物件去連結現代人和新事物。當大和堂變成咖啡店的時候,都希望將那個情懷真的一路順延下去,雖然說性質不同了,但是慶幸的是舊物可以保留下來,可以做到新舊交融。」◇


喜歡本土文化、夢想開咖啡店的Henry認為接手「大和堂」是一種幸運,有一種緬懷老香港的情懷。(陳仲明/大紀元)
喜歡本土文化、夢想開咖啡店的Henry認為接手「大和堂」是一種幸運,有一種緬懷老香港的情懷。(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