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採用數字「三」來劃分天頂為左、中、右三行,中央《創世紀》故事部份又分為大小輪替的九個畫面,每三個圖為一個組,分別描繪《神創世》、《造人與原罪》、《諾亞的故事》。順序的安排是根據禮拜堂本身的功能有關的,如創世的部份安排在教皇舉行儀式的祭壇上方;以其接近神的緣故;而人間的故事則放在群眾席的另一端。

第三部份 《諾亞的故事》

這個主題包括了《諾亞的獻祭》、《大洪水》和《諾亞酒醉》,也是整個壁畫中最早完成的部份。其中主畫面《大洪水》中人物有六十多人,藝術家表現了人們被洪水沖散並奮力求生的情景。他把人群有條理地分成遠、近不同的區塊,每一個部份以簡扼高效的方式表現了悲愴性,強調多是災難中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如前景的互相扶持和右邊老者救人上岸),也有少部份描寫了為求生不擇手段的人性之惡(如中央小船上的打鬥)。左邊一個年輕人正努力爬上一棵光禿禿又傾斜的樹幹,然而在暴漲的水勢中顯得如此脆弱;觀眾可以想像,即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安全,最終仍是難逃滅頂的命運。只有遠處正平穩駛離的方舟,以及舟上視窗那隻將會回報佳音的白鴿,象徵了善人獲救的希望。

《諾亞獻祭》和《諾亞酒醉》都在洪水退去之後發生的事,由於《大洪水》需要較大的畫幅,米開朗基羅把它們安排在《大洪水》前後兩個小的畫面中,而不是按照故事的順序。《獻祭》描寫諾亞一家人獲救後殺牛、宰羊準備向神獻祭的情景;《諾亞酒醉》則表現了諾亞在葡萄園醉酒失態時三個兒子的不同態度。米開朗基羅在此仿中世紀的敘事畫法畫出兩個諾亞,一個勤奮工作,一個行為失當;意指即使正直如諾亞者,若不注意也可能落入罪惡。而三個兒子對於父親的狼狽處境,有迕慢不敬的,也有體諒維護的;而諾亞憤怒下詛咒了迕慢的子孫。故事的教訓應是:即使人類在遭到毀滅性災難後倖存、繼續繁衍,若不知敬天修德,仍會帶著罪惡因素走向敗壞,在「成、住、壞、滅」規律中面臨下一次的淘汰。

  《先知與女巫》

圍繞在中央《創世紀》四周的三角穹隅間有十二個古代的預言家,包括七位希伯來先知和五位異教女祭司,他們都預見並記載了耶穌降世與未來的救贖。米開朗基羅選擇了《舊約》《大先知書》的四位作者──以賽亞、耶瑞米、以西結和但以理,及《小先知書》中的約珥、撒迦利亞、約拿三位。

先知約珥。(Immanuel Giel/Wikimedia commons)
先知約珥。(Immanuel Giel/Wikimedia commons)

先知以西結。(shutterstock)
先知以西結。(shutterstock)

並根據拉克坦提烏斯的著作《Institution Divines》提及的女巫中挑選了最著名的五位異教女祭司:德爾菲、厄利垂亞、庫瑪、波斯和利比亞的女祭司。這些巨大的預言家尺寸甚至超過《創世紀》圖像中的人物,形貌莊嚴生動,卻又各不相同,男、女、老、少、美、醜都有;正面、側面、背面,仰頭、低頭、回首的各種角度俱全。除了約拿和耶瑞米之外,每個人都伴有書卷,或展卷閱讀、或振筆疾書、或掩冊稍息、或翻頁查尋、或轉身放置……有專注於著述的,也有分神和身後天使互動的。雖然都是坐姿,米開朗基羅卻能將他們的動勢表現出豐富的變化,變化時又能自然而不造作。

利比亞女巫。(Sailko/Wikimedia commons)
利比亞女巫。(Sailko/Wikimedia commons)

德爾菲女巫。(Sailko/Wikimedia commons)
德爾菲女巫。(Sailko/Wikimedia commons)

厄利垂亞女巫。(shutterstock)
厄利垂亞女巫。(shutterstock)

庫瑪女巫。(André Koehne/Wikimedia commons)
庫瑪女巫。(André Koehne/Wikimedia commons)

沒有書卷的兩位先知中,除了耶瑞米(可能是米氏的自我投射)自顧低頭沉思之外,以約拿的位置和表現手法最為獨特。他被安排在祭壇的正上方,這是一個從中央拱肋上方向前彎曲連結到天頂的凹弧壁面,繪製的圖像很難不受曲面影響而變形。而天才如米開朗基羅者,卻能以「前縮法」將約拿的身體畫成向後仰、兩腿向前突出的姿態,不但和向前彎的壁面在視覺上互相抵消,還能更立體生動。

約拿在眾多的先知中地位並不突出。他一直逃避上帝給他的使命,以致被大魚吞入腹內三天。當他悟到天命終不可違,便前往去尼尼微城警告當地人悔過向善,否則將遭毀滅。當尼城君王百姓都真心悔過,上帝將災難免除時,約拿又埋怨上帝讓他沒面子(因為災難沒有發生)。上帝最後用一棵小樹來點化人心太重的約拿:「你對一顆小樹尚且吝惜,何況尼尼微這座大城裏面有十二萬無辜的孩童和眾多牲畜呢!我能不憐惜嗎?」

米開朗基羅把先知約拿畫得尤為巨大,他向後仰頭的姿態彷彿正在和神討價還價。身邊陪襯的不是書籍,而是故事中的大魚和小樹。米開朗基羅把約拿安排在壁畫的底端中央位置,或許純粹為解決視覺的問題、或許讓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在信仰或修煉的過程中,人心浮動是難免的,但要信賴你的主、奉行神的旨意、完成約定的使命,因為神的旨意必然是善的、垂憐眾生的。(待續)◇

──轉載自《藝談ARTIUM》 https://artium.co/zh-hant/node/16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