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學術造假的事件時有所聞。中共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的報告顯示,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與此同時,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也居高不下。

紐約時報中文網報道,中國學術界幾乎只重視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在排名較高的期刊上發表文章者,較有機會升職和獲得獎金。這或許是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陸媒:中國論文撤稿佔全世界論文撤稿的44%

中國大陸騰訊網報道,截止到2020年7月,中國論文撤稿佔全世界論文撤稿的44%。此外,另有6%和8%的被撤稿件分別因偽造同行評議和作者署名問題所致。上述四個撤稿原因中,「剽竊」與「偽造同行評審」,兩者相加,佔了將近一半。

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於2015年8月也曾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大部份來自中國的論文;2017年4月,施普林格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表示因論文的同行評審造假,因此一次性撤下10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

2019年11月,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美國加州微生物學家與影像分析專家畢克(Elisabeth Bik)在國外學術交流線上平台Pubpeer上質疑中國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參與超過50篇論文中有圖片造假的嫌疑。另外也在一位中國某頂級大學校長的多篇論文中發現疑點。

 

 

中共黨媒《光明日報》報道稱,撤稿觀察網站標註的撤稿原因高達82種,前6名的分別為「出版機構調查」、「同行評審虛假」、「文章重複」、「圖片重複」、「抄襲」和「資料錯誤」。

紐約時報中文網引述一些科學家的話說,中國學術界幾乎只重視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被用於給科學期刊的「影響力」評分,決定期刊影響力排名的高低是基於期刊文章被引用頻率次數的統計,過份強調對成功的數值量化。

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教授陳力說:「一切都圍著SCI轉」。中國學術界對SCI數值化指標體系的癡迷,就如同中共政府執迷於以GDP來衡量經濟上的成功。

紐約時報中文網進一步分析,在排名較高的期刊上發表文章者,較有機會升職和獲得獎金。中國不少大學會提供大量的研究經費和豐厚的獎金給予在較大影響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教員。

早在今年4月,世界性出版公司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的學術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撤下了33篇論文。該期刊近兩年共撤41篇論文,其中39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並且多篇獲得不少項目金援。

今年6月,雅安的四川農業大學給予一個在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發了1篇論文的研究團隊約200萬美元的獎勵和經費補助。

「有時候我們開玩笑說,在中國,要評估教職工的表現,只需找一個會做加法的小學生,把不同期刊的影響因子加起來就行。」陳力說。

造假論文通過審查 恐對其它研究造成影響

《華爾街日報》7月5日時曾揭露,刊載在6份國際審查期刊的100多篇來自中國學者的研究文章,使用了一模一樣的圖片。其引述研究人員的話說,超過400篇來自中國的英文論文有著極其類似的標題大綱、圖片格式,涉嫌來自批量的「論文農場」(paper mill)。

6月初,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撤回1篇稱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對於治療武漢肺炎患者將有負面影響的論文,因眾多學者質疑實驗數據前後不一致,因而促使全球暫停研究羥氯奎寧應用於中共病毒臨床實驗的醫療。

中共科技部今年在2月17日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據稱是為了消弭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寡,而忽視實際成果的內涵、貢獻和影響等不良現象。

然而《光明日報》引述分析說,中國目前的懲處大多數都是內部處理、非公開的,除了一些演變成網絡輿論事件或者被外部揭發後,才不得不公開。分析認為,公開懲罰才能成為殺手鐗。

「在美國,如果你有意地學術做假,你的學術未來就完了。但在中國,作弊的代價可能會很小。機構可能不會開除你,也許你暫時會被停止提升,但是當人們把這事兒忘了,你還有機會繼續發展。」西安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張磊教授說。

《自由時報》報道,根據Google學術的搜尋,上百篇有問題的論文中,有1篇自2017年起被引用了超過50次,另有3篇被引用超過20次,顯示這些中國論文可能對其它研究所造成的影響。如「歐洲醫藥科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就發表了 113 篇有問題的論文。

大數據文摘刊載,畢克曾任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rod School of Medcial)研究員,目前從事專職論文校驗,能夠瀏覽數十篇生物醫學類的論文,找尋其中相同的圖案,包括經過移動、翻轉、複製或旋轉圖像的某部份來建立「新」的實驗數據。截至2020年5月,已經累積超過對49個國家的研究學者公開發表的論文提出質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