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11月25日發表《施政報告》,包括發展「明日大嶼」,鼓勵大灣區就業、公職人員宣誓等議題。民主派批評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通篇都是講「大灣區」,只為獻媚中共,沒有將香港人放在眼裏。

林鄭月娥原訂於10月14日發表施政報告,但是突然在發表前兩日宣佈延後,原因是需要去北京請示政策,直到一個半月後終於發表。

在《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不斷重複「中央」、「雙循環」、「大灣區」等中共字眼。《施政報告》稱,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

在記者會上,林鄭月娥以「重新出發」作為標題。當被問到「重新出發」有何含義,她特別強調香港要「重新出發回歸」,說「回歸」二十多年,社會對於特區的基本憲制問題還不清楚。

有關特區憲制方面,《施政報告》除了重提「行政主導」,還特別強調「以行政長官為核心」。

《施政報告》也提及將在今年內推出公職人員宣誓,將提交草案修訂《宣誓及聲明條例》和《立法會條例》等本地法例。對於違反誓言的行為,要承擔法律後果及進行法律程序。

在教育方面,林鄭月娥聲稱通識科「被異化」,將會進行改革。不過她拒絕透露改革的細節,只是表示將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儘快向公眾交代。

對於爭議極大的「明日大嶼」項目,林鄭月娥稱將儘快展開研究,並探討創新融資方案。

在青年政策方面,這次《施政報告》的篇幅比以往更短,內容主要集中在鼓勵年輕人在大灣區就業與創業。

已經提出辭職的泛民議員沒有到場,林鄭月娥並無像以往發表《施政報告》一樣遇到抗議。民主黨、公民黨多名議員在立法會大樓外回應《施政報告》內容。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批評,《施政報告》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方面箝制各式意識形態,包括管控教育、傳媒、公務員宣誓等;一方面將香港未來放在「大灣區」。

胡志偉說:「大家不要忘記,香港最強的地方是,有機遇的空間是全世界,特區政府指示大家去的地方很多時候是死路一條、是一條黑路。」

公民黨譚文豪指,《施政報告》只是一份「大灣區報告」,很多港人看後覺得與自己的福祉無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