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此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章、四百九十二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16、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里仁》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如果非要遠行,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並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

「父母在,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於「孝」的具體內容之一。因為古代交通不便,每次遠行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不能照顧父母。這種原則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它的原始意義,但子女應當體恤父母的關愛之心,感受到父母高年、孝養日短的可貴親情。孔子在《論語》中還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樣包含著這種深沉的情感。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學習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了解、喜歡、以之為樂各有程度的區別,對學習所起的促進作用當然有所不同。對求學的人而言,要由了解自覺地上升到喜歡,進而以之為樂。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會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檢視,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人的外在與內在是同樣重要的。外表華剛,夸夸其談,而內也空洞,沒有好的修養和操守,不過是個「紙老虎」、是一個花瓶而已。學問道德都很好,但拘泥迂腐,不能真實表達流露,也只能算得上「三家村」的老學究罷了。

19、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好活動,有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孔子這裏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此章是說智者與仁者的不同之處。第一層說性情,第二層說表現,最後是說效果。人們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保持安靜的心靈和清醒的頭腦,讓自己快樂而長壽。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他們身上有好的地方,我就向他們學習。他們身上有不好的地方,我就對照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也有那毛病,有,就改正。」

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以他人的短處作為自己的鏡子,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追求善美,是一個人發掘內心道德主體性的表現,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善於從他人的不善之處,反躬自省,從而改掉自己的缺點,則是很困難的。要善於從正反兩方面著眼,才是真的會學習。

2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述而》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治學方法是一個人學習的首要問題。未知的世界浩博無涯,而我們的生命有限,學習就是與時間賽跑的馬拉松。雖然一路春光,但無暇留意,因為心中要摒除一切雜念,為知識留下積累的空地。不斷地用心去追尋,然後在與他人討論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學習沒有捷徑,如果有的話,這就是捷徑吧。

22、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它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注重啟發教育,同時也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今天的灌輸式教育,恰恰與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馳,值得我們警醒與反思。

23、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論語‧述而》

孔子說:「財富如果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財富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做事。」

孔子在這裏提到富貴與道的關係問題。《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一個人所言所行,都要與他所處的環境相吻合。富貴本不必羨,貧窮也不必恥。只要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富貴就不能追求。一個人應當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事情。做官與發財都是可以的,與「安貧樂道」並不相悖,但必須符合於道,這是原則問題,不能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24、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

孔子說:「君子通常襟懷坦白心氣寬廣,小人則一般心氣侷促時常憂愁。」

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物,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侷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所做的事情,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一個人的死生與富貴,包括兄弟多少,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恭敬有禮地對待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尊敬與信任,無時無地不充滿了兄弟般的友情。在追求至善至美的路程中,志同道合才是真正的兄弟,而不必在乎是否血濃於水。

26、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論語‧顏淵》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在人倫關係中,「朋友」一倫是最鬆弛的一種。朋友之間講求一個「信」字,這是維繫雙方關係的紐帶。對待朋友的錯誤,要開誠佈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係,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如果別人不聽,你一再勸告,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自取其辱。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一種藝術,同時又是對別人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其實,錦上添花也不易。當看到他人快要實現理想與追求的時候,只有真正品德高尚、胸懷磊落的人,才能伸手助一臂之力。那些患得患失的小人,往往袖手旁觀,甚至在關鍵時刻踹上一腳。

28、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任何社會都有相應的規範。做我們該做的,不做那些不該做的。做個仁人,就這麼簡單。

29、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說話一定要誠實可信,行為一定要堅決果敢。

3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孔子說:「自身品行態度端正,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施行;自身品行態度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身正就是榜樣,以身作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正人先正己,既是做事的需要,也是有修養的表現。

(未完,下周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