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地位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當歐元在1999年出現時,許多人認為它將取代或至少分享美元(USD)的市場份額。但這並沒有發生。從一個較長歷史時間序列來看,在歐元出現之前(1998年)和之後(2003年至2007年),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編製的按貨幣分類的官方外匯(FX)持有量(儲備)中保持在65%左右。甚至在幾年前(2014年至2016年),在以希臘為首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也保持著類似的水平。

雖然上面顯示了貨幣的地位以及貨幣作為價值儲存

的功能,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功能是交換的媒介。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數據集是SWIFT支付系統中的貨幣份額,但歷史數據很短,無法追溯到2010年之前。一個更標準的尺度是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的按貨幣劃分的外匯成交量調查。它不僅記錄了每種貨幣在商品和服務貿易中的使用情況,而且每種貨幣在金融領域中的使用情況也包含其中。然而,這項調查很少進行,只是每三年一次。

最新的調查是在今年4月進行的,並在上個月正式發布。該調查涵蓋了40多種貨幣,但在這我們只列出了前五種貨幣。該記錄可以追溯到1992年,但我們從1998年開始觀察,那正好是歐元推出的前一年。由於每筆外匯交易涉及兩種貨幣,所以總份額加起來是200%;但我們把所有數據除以2,這樣所有份額都回歸到100%的標準最大值。與以前的調查相比,2019年的外匯總成交量激增了70%以上,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從附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元的地位並沒有發生甚麼大的變化,基本上保持在43%至45%的市場份額。從推出到現在過去了近25年,但是歐元並沒有加強其市場份額,相反,它的份額從近20%下降到近15%。失去的份額被其它非美元貨幣佔據。這顯然與匯率有關,但變化卻是不對稱的。當歐元對美元匯率在2008年之前從0.8上升到1.6時,其市場份額基本持平的;當它在之後從1.6下降到低於平價時,5%的份額就消失了。許多中央銀行減少歐元份額以消減損失。

從表面上看,人民幣是贏家。在過去三年中,人民幣獲得了最多的市場份額。但是在SWIFT支付數據中,人民幣的使用份額只是從2019年的1.9%增加到目前的2.1%。然而同樣在這個階段,IMF統計的外匯持有份額中,人民幣的份額從1.9%上升到了2.9%,這是一個顯著的進步。

由此可見,人民幣更多的是作為官方儲備中的價值儲存,而不是交易的媒介。前者更加依賴於貨幣的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惡化,人民幣在持續貶值,這種情況能維持太長時間嗎?

本文編譯自「Dollar status remains solid」,原文刊載在英文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