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流行曲樂壇非常熱鬧,ViuTV《全民造星》孕育出MIRROR、ERROR、COLLAR、張天賦、曾比特等歌手,連TVB也要跟風推出姚焯菲、鍾柔美和After Class,還有其他新人,不計其數。另一個熱鬧鐵證是,在元旦舉行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在網上引起了罕見的激烈討論,連登網民甚至討論了兩、三日仍未停止。

簡單來說,有不少人批評叱咤頒獎禮上大部份歌手唱功欠佳,而姜濤《鏡中鏡》演出「失控」,觀眾聽不到他在唱甚麼,只聽見他多次吼叫。另外,有人批評《全民造星》壟斷了「生力軍組合」金銀銅獎、粉絲盲撐導致歌手質素下跌云云。

一個核心問題是:為甚麼唱功差的歌手也那麼受歡迎?

「偶像派」近年的確主導了一些由樂迷投票決定的獎項,例如「我最喜愛的男歌手」最後五強分別是呂爵安、姜濤、陳卓賢、張敬軒及盧瀚霆,其中只有張敬軒屬「實力派」,陳卓賢也是唱功不錯的「偶像派」。另外,唱功很強的林家謙、張天賦及柳應廷都五強不入。

大家要明白,流行曲樂壇並非歌唱比賽,「叱咤」是「流行榜」,而不是「唱功榜」。雖然唱功重要,但唱功從來不是樂壇成績表的唯一標準,整體的明星味、魅力、時代感或許更重要。無可否認,「歌影視三棲」的呂爵安、姜濤、陳卓賢及盧瀚霆都具有魅力,再加上2019年社運後的「反TVB」情緒推波助瀾。

回到一個哲學問題:究竟甚麼是「偶像」、「明星」和「有魅力」?雖然有一些客觀標準,但歸根究柢,喜歡一個人是憑主觀感覺。分辨誰是「明星」的最佳方法是,相同的一個行為,明星做就型,普通人做就「尷尬」,例如以前謝霆鋒的「MK」形象、掉結他行為等。只有謝霆鋒能夠駕馭到,其他人模仿就會被恥笑。

姜濤在叱咤演出《鏡中鏡》,客觀來說並非唱歌,但不代表他吼叫有問題。「藝術表演」與「失控」有時候只是一線之差,最重要是大批粉絲受樂,覺得姜濤的演出有感染力和明星味。

現實是社會需要「明星」多於「歌手」,而「偶像派」往往比「實力派」產生更大的商業利益,例如日本的AKB48和尊尼事務所一直都是這樣運作,偶像每逢推出新歌,粉絲都會「盲撐」購買,將自己的偶像推上Oricon銷量榜冠軍。公司要賺錢,才能不斷培育「明星」。

時代不斷改變,本港樂壇已經由新世代偶像派主導,上一代的粉絲不應該再用過去的偶像標準去量度。再者,在香港政治低氣壓之下,樂壇跟電影業一樣,成為了本土情感投射的「出氣口」,而這個泡沫似乎在短期內也不會爆破。2023年,本港電影票房將繼續大賣,樂壇偶像滿天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