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77歲高齡時,搭乘「發現號」穿梭機進入太空,他成為太空飛行歷史上年齡最大的人。當他又一次飛越澳洲上空時,珀斯的居民又一次為他打開了所有的燈,這一次,燈更亮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人製造出了V-2火箭,這個讓英國人大驚失色的遠程打擊武器,可以攜帶一噸重的炸藥,飛行距離可以達到320公里。在歐洲戰場結束前,同盟國的領導人已經在考慮戰後如何對付共產主義的蘇聯了。

人才的搶奪,在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已經秘密開始了。對盟軍有利的是,幾乎所有的德國科學家都主動的避開蘇聯紅軍的佔領區,前往盟軍前進的方向,大家看的都很清楚,自由民主的社會,顯然要比暴力革命,摧毀知識份子的共產主義更容易讓科學家活下去。

1945年5月,一個騎著單車的年輕人,攔下了美軍先頭部隊,說他們剛剛擺脫了黨衛軍的追殺,他們是V2導彈發明人和他的科學家團隊。當美軍拯救德國頂級科學家的回形針別動隊來到時,驚訝的發現團隊中一個手臂打著石膏的年輕人,就是列在拯救名單第一位的馮布勞恩,三十多歲的天才,美國的第一顆衛星、阿波羅登月計劃、第一枚洲際導彈、穿梭機,都出自這位打著石膏的年輕人之手。

1956年,美國發射了一枚「朱庇特」軍用火箭,火箭飛出了5,000多公里。

軍方建議馬上用「朱庇特」將一顆科學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但美國政府,倒是很自覺的把軍事和民用分得很清楚,決定等到民用火箭成熟了再做打算。

可是對手不等你,蘇聯領導人史太林也意識到,太空技術的發展是抗衡資本主義的武器,也可以向國內人民展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1945年,寒冷的西伯利亞,一間簡陋的靠燒柴火取暖的實驗室裏,一個滿頭捲髮的年輕人正在埋頭做實驗,這是附屬於監獄的一間工廠實驗室。這個年輕人叫做科羅廖夫,原來是蘇聯火箭研究所所長,六年前被史太林大清洗中專案拘捕,扔進了臭名昭著的古拉格,九死一生,如今蘇聯需要在太空領域發展,於是把這個勞改犯重新使用起來。一邊是前納粹科學家,一邊是西伯利亞勞改犯,雙方開始賽跑。

1955年7月29日,美國宣布,計劃在1958年發射一顆小型科學衛星,史太林得知之後,馬上下達命令,全力加速人造衛星計劃,結果誰贏了?1957年10月4號,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史普尼克1號,蘇聯贏得了第一輪的勝利。

這大大刺激了艾森豪威爾總統,1958年10月1號,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式成立。並在當年宣布了「水星計劃」,準備將人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

結果呢?又是蘇聯領先一步,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為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蘇聯這一次又超過了美國。

載人航太,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火箭、太空艙和太空人。雙方社會機制決定對太空人的安全要求不一樣。

成為太空人,並最終成為第一名太空人,競爭十分激烈,加加林沒有任何實戰飛行經驗,除了身體好,火線入黨之外,據說加加林最後能夠當選,是因為他被觀察到,他進入實驗太空艙之前,主動的脫下了鞋子。

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是百裏挑一,從500個試飛員裏面最後確認了約翰格倫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環繞地球飛行的美國人。

約翰格倫出生於1921年7月1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加入美國海軍航空兵,在韓戰的空戰中,他一共擊落了3架蘇製米格-15戰鬥機。有一次,當格倫搖搖晃晃的駕駛著他的戰鬥機飛回基地時,機械師發現他的飛機上有250個彈孔。萬幸的是,格倫和飛機的油箱都沒有中彈。他認為這都是神在佑護著他。1957年,約翰格倫成為第一個駕駛超音速飛機,完成橫跨美洲大陸的不間斷飛行的飛行員。

前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公有領域)
前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公有領域)

1962年2月20日,格倫乘坐美國的友誼7號宇宙飛船,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中心升空,當他飛越澳洲上空時,正好是夜晚,他向地面報告說,「我看到下面有一個燈火通明的地方。這是甚麼城市?」地面指揮中心告訴他,「那是西澳的首府珀斯(Perth),珀斯的人民把全城的燈都打開了,就是為了向你問好。」約翰格倫離開NASA後進入了政界,並當選為代表俄亥俄州的聯邦參議員,1998年,已經77歲的格倫已經做好退休準備了,這一天,美國NASA再次找到了他:參議員先生,科學家們正在做一個太空研究,航太對人體的影響與人類年齡的自然變化之間的一個比較實驗。

「你們的意思是,看上我這個老骨頭了?」

「不不不,你不老,不,我們的意思是您,您正好足夠老。」

「我願意。」格倫禮貌的打斷了對方,為國家再次服役。

格倫這次搭乘的是「發現號」穿梭機,他成為太空飛行歷史上年齡最大的人。當他又一次飛越澳洲上空時,珀斯全城的居民又一次為他打開了所有的燈,這一次,燈更亮了。

太空飛行第二年,格倫從參議院退休,2016年格倫去逝,享年95歲,靈柩安葬在維珍尼亞州的阿靈頓國家公墓。

二十世紀的太空競賽中,科羅廖夫幫助蘇聯贏得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第一個太空人兩輪勝利,在立下不朽功勛的時候,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掌聲和榮譽,也沒有享受到一個凡人的快樂。1966年科羅廖夫去世,他的名字才開始被世人所知。之後的蘇聯航太事業開始停步不前,美國開始加力,伴隨美國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太空競賽達到頂峰。美國宇航英雄格倫度過了傳奇和長壽的一生,同時代的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一生最後的願望是把科羅廖夫的骨灰帶到月球。他沒能實現這個願望,而是在一次例行飛行中殉職。

如今,大量誕生於太空領域的科技成果,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天氣預報、個人電腦、嬰兒奶粉……當我們已經習慣於這些科技成果帶來的變化的同時,其實,已經慢慢淡化了對那個傳奇的充滿英雄主義的時代的回憶。

廣博的太空,最終接納的是博大的胸懷,私利、征服與殺戮的飛船,它能飛多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