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大陸的社交平台,近日流傳一幅網絡圖片,上面寫:「朋友來我店裏買電視沒帶錢,跟我借了3,000元付了款,回家後還了我3,000元,總感覺哪裏不對。」這圖當然是戲弄人的,但有些網民不虞有詐,真以為文中的「我」吃虧了,還跟其他人辯論了好幾天⋯⋯

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借3,000元,還3,000元,多了一部電視,所以我賺了一部電視,而店家則虧了一部電視。如果這種「邏輯」成立,借錢給你買樓的誠哥早就蝕到瞓街了。地產商或某些政府,應該很希望世界有多些這類網民。

圖片最富啟發之處,不是那句傻話,而是刺激你思考「怎麼有人中伏」。我想到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很簡單:讀者自己粗心大意,閱讀能力欠佳,根本沒留意「付了款」三個字。店家借你3,000元,你當場「付了款」帶走電視,換句話說只是賒賬,不是現兜兜拿走3,000元回家;之後你轉賬3,000元,貨銀兩訖,自然誰也沒有虧本。

第二是文字暗示手法,最後寫「總感覺哪裏不對」,刻意設定一個錯誤角度,引導你往「不對」方向想,結果有些人受到心理暗示,就像莊子筆下的猴子,「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記得莊子那寓言嗎?養猴子的老人分橡栗給猴子吃,說「朝三而暮四」(早上吃三個,傍晚吃四個),猴子一聽都很生氣,於是老人改口說「朝四而暮三」,猴子就高興了。

有時候設定角度的手法,可以比較微妙,不必像「總感覺哪裏不對」那麼著跡。比方說:「我向媽媽借50元,向爸爸借50元,買了一件97元的T恤。剩下的3元,我還給爸爸1元,還給媽媽1元,自己留下1元。我現在欠父母98元($49+$49),加上我留下的1元,即99元,還有1元去了哪裏?」也是設置了一個錯謬角度,令你思歪:你留下的1元,本來就屬於欠父母的98元之內,怎會把兩者相加呢?

第三個令人受騙的原因,是留言。只要有一群人湧入帖下瘋狂留言,異口同聲說店家「虧本了」,還解釋得頭頭是道,就可能令更多人中計(當然心水清的人還是不會受騙)。如果有人反駁,他們就長篇大論東拉西扯回應,例如問你「電視原價多少」、「有沒有優惠」、「借錢收不收利息」、「你是店員還是店主」等不着邊際的問題,如是者沒完沒了,爭辯三日三夜,就可成功製造「問題沒有定論」的假象。

以上所說的三件事,說穿了,都是極權政府搞「認知作戰」的方式:講一件事,先設置錯謬角度令你誤判,再派海量五毛混淆視聽,然後一群無視細節的傻瓜主動配合,就是一次完美的政治宣傳。這種梗圖「數學題」或「閱讀題」貌似無聊,但我建議家長給小孩玩一玩,讓他們自小看穿這套技倆,學懂「魔鬼在細節」的道理,長大後就沒那麼容易吃虧,也不會被人「洗腦」了。◇(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馮睎乾,作家,在多家媒體任專欄作家。www.patreon.com/sefirot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