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於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引起最多市場議論的莫過於「減辣」,有不少商業機構對此表示歡迎,但亦有業界人士認為必須要落重手,即「撤辣」方能為樓市帶來一線生機。然而,這還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挽回入市信心的做法,最終仍是要看樓價目前到底有「幾難負擔」,以及息口在未來數年可能將維持在高水平的煩惱,即使願交百萬首期的勇敢買家,入市時也難免會手震。

樓市面對三大逆風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回應施政報告直指,政府今次僅由「勁辣」減至「中辣」,只能視作微調,根本難以扭轉現時樓價跌勢。他預料減辣後至11月初成交量只會稍為反彈,價位亦有可能僅輕輕上升,而到了年底時,樓價頂多與年初相若。

筆者還留意到有些自表「怪論」的睇法,認為減辣不可能刺激更多人買樓,因為他們會猜想、恐怕明年或再減辣,現在出手豈不立即吃虧。怪論還指反而告訴投資者辣稅將年年加,今年不買、明年更貴,方能刺激入市。其結論為若不全撤辣,隨時有反效果。

在車廂的另一盡頭,文匯報則於10月曾以題為「置業負擔續沉重 港青上車夢難圓」作頭條報道,因此今次港府決定「只減不撤」或多因需要顧及上下左右的建議。

但話說回來,辣招推出當初,樓價不但未有受控,反而愈升愈有,根本一直沒有人提出有撤辣的需要,就這樣大家過了許多年,錯過了平衡樓市的黃金機會。去年所有人都喊叫通關,深信這乃唯一方法可以令樓市、消費等捲土重來,但結果事與願違,如今只好轉戰爭取撤辣,因為彼此都相信這是另一個「唯一方法」。

多少代港人一直在鑽研磚頭,香港個個都是樓市Experts,人人有一套自己的理論,然而歸根究底,樓價升跌其實就「供求」兩個字。供應控制在政府手裏,而需求卻由三個核心因素組成,長遠靠人口、中線睇樓價、短期看息口。

目前,香港三個需求因素皆吹逆風,人才流失、外資望而卻步;樓市成交雖然低迷,但不代表樓價合理,港樓仍然貴絕此星球;息口屬於八號風球級別,而且還是短時間內突掛那種,起震懾之威。

於疲憊中瞥見報告內的「總部經濟」,這不是多麼的理所當然、香港早已擁有的優勢嗎?但回過神來,原來已是咸豐年代的事了,一晃皆面目全非,十年前誓死也想不到有日香港要向外Market、叫人來這設立亞太區區域總部。以前連喚一聲都不需要,已經在大排長龍,今天卻需拋幾下媚眼、化濃一點妝。

高息蓋頂誰與爭高

買樓收租的回報率比定存息口低一截(數據來源:中原地產、滙豐銀行、Market Watch/大紀元製圖)
買樓收租的回報率比定存息口低一截(數據來源:中原地產、滙豐銀行、Market Watch/大紀元製圖)

美債10年期孳息率曾觸及五厘大關,最新報4.93厘。嘩,好久未見五厘登場!對於存款者或有多餘資金的投資者而言,真是翹首以待多年,Cash終於還是有用武之地。此外,據本港滙豐網站資料,港元、美元的新資金定期存款年利率分別高達4.5厘、5厘。

對於港人也好,外國投資者也好,只要懂計數的都知道,現在並非買磚頭的時候,內地人近日來港連眼尾都不顧一下物業,反而唯恐落後爭著到銀行開戶口,一大清早便開始輪候,愉愉快快的,為的只求做港元、美元等定期存款,袋幾厘收息。

五厘息一出,江湖誰與爭峰!減辣顯然不是對手,即使減了辣,正如施永青所言,還是中辣。何必受苦?何不吃甜的?難得銀行肯畀息,無需打對台。

再退一步講,港府其實在梁振英年代推出辣招時,若然能及時檢討效果,並配合其它措施為樓市灑水降溫,減慢漲勢,循序漸進引導樓價回歸合理穩步升軌,今天就不會發生CCL指數從高聳入雲的位置急跌回半天空的局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