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馮睎乾最近於網上撰文,引述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中共前總理李克強曾於1984年以「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代表團」團長的身份訪港,在香港學聯的招待下,觀看了經典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他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機械唯物歷史觀」。

《楢山節考》是一部由今村昌平執導的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短篇小說。這部電影在1983年於日本上映,並在同年贏得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我作為90後,第一次觀看這部電影是在2018年香港上映的4K修復版,那次的觀影經驗讓我深感震撼。或許因為劇情緊張又沉重的關係,所以在散場之後,我感到有點反胃。

「楢山」是日本長野縣的一個地方,而《楢山節》是一首曲子的名稱,「楢山節考」意思是考證《楢山節》這個古老傳說是否真實存在。《楢山節》民謠講述,傳說中日本有一個棄老村,年滿70歲的老人必須被帶上山,挨餓受凍而死。

故事發生在日本深山中的一個貧窮小村子裏,即將滿70歲的阿玲婆婆(坂本壽美子 飾)為了讓家人渡過寒冬,決定要求他的兒子辰平(緒形拳 飾)將她背到楢山上丟棄。電影探討人類社會殘酷的生存法則,超越了戲劇的層次。

在這個貧窮的村子裏,人們追求原始慾望的滿足,基本上沒有甚麼道德可言。村民們只有三條規則:只有長子才能結婚生子;偷食物是嚴重罪行,或會被處死;所有年滿70歲的村民都要由長子背到山上丟棄等死。

《楢山節考》通過展示生存、生產力、自然環境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緊密聯繫,呈現了一種機械唯物歷史觀。上述的規則反映了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如何受制於物質生產力和生存需求。

此外,電影借戲中的村落去批判日本等亞洲社會的集體主義怎樣傷害個人,表達出集體主義對個人的壓迫。戲中大部份角色都甚少考慮自己的利益和意願,例如阿玲婆婆希望兒子把她送上山,其中一個原因是擔心他會因為不敢背母親上山而被村民嘲笑。這類似日本的所謂「恥感文化」,個人的善行其實依靠外部力量推動,社會向個人灌輸羞耻心,借此維持社會秩序。

不知道當年《楢山節考》對李克強在從政方面有沒有甚麼深遠的影響呢?李克強的結局,又是否符合「機械唯物歷史觀」呢?犧牲個人利益才能確保集體生存,村民互相監察、互相排擠去建立社會規範,非常畸形,沒人有勇氣打破,最終一代傳一代,扭曲人性。除了像日本之外,也很像中共統治下的中國社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