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九龍城寨完成清拆30週年,另一邊廂,改編自余兒小說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5月1日正式上映,戲中場景令我想起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在80年代尾至90年代初拍攝的九龍寨城照片。

九龍城寨(又名「九龍寨城」)有近150年歷史,全盛時期有逾三萬人居住,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社區,令不少人對它心生好奇,吸引多部電影在此取景,包括尚格雲頓主演的《拳霸天下》(Bloodsport, 1988)、麥當雄導演的《省港旗兵》(1984)等,即使在九龍寨城清拆後,亦有不少電影以當年的城寨環境為背景,包括《三不管》、《追龍》以及近日上映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等。

一般人對九龍城寨的印象,大抵是一個三不管的「罪惡之城」,黃賭毒樣樣齊。《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作者之一的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卻說,「人們普遍對九龍城寨有誤解,雖然它衞生環境差劣,但卻是個熱鬧的社區,裏面絕大部份是各行各業的平常百姓。」1987年,香港政府宣佈清拆九龍城寨,吸引居港的他走進這個傳聞中的三教九流之地,記錄它的最後歲月。

城寨裏的一切卻讓Greg嘖嘖稱奇,幾乎每條巷子、每個角落蘊藏著有趣事物,令他深深著迷,亦覺得這是非常獨特的社區,「朋友們知道我在城寨拍攝,均覺得很驚訝,但裏面都是平常生活的人,大家相處得很和諧,他們不會威脅你。不過最初拍攝時,他說確實明顯感受到城寨人不歡迎的眼神。」

初時他時常迷路,隨著造訪次數越來越多,已能自如地穿梭於小巷街角,慢慢更與城寨人變得熟稔,對這地方越來越有感情。常人或只憶起城寨那招牌林立的畫面,他卻很懷念在城寨裏的所見所聞以及遇到的人,紡織廠、麵廠、肉檔,郵差、隨處可見的無牌牙醫,還有癮君子。在這個潮濕與異味共存之地,其實生活著各行各業的人,「九龍城寨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社區。」

拍攝時,Greg聚焦城寨人的生活面貌,昏暗的街道污水處處,擁擠的空間前舖後居,人們在狹窄的環境裏理髮、劏豬、做麵條。他尤其喜歡城寨的天台,一眼望去盡是密密麻麻的魚骨天線,有的更雜亂如垃圾房,然而他鏡頭下的天台卻充滿活力,小朋友在凌亂的天線架下做功課或自在玩樂,老人家在天台乘涼,還有養白鴿的人。鄰近啟德機場,時常可見鐵鳥低飛的畫面,飛機降落入彎的情境,至今他仍歷歷在目。

1993年,在九龍城寨即將完成清拆之際,他與英國建築師Ian Lambot共同出版《City of Darkness : Life in Kowloon Walled City》。此書多年來一直洛陽紙貴,不斷再版重印,還推出過日文及中文版本。

事隔廿載,《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增訂版在2014年推出,內容更豐富精采,不但展示城寨的外觀及內部面貌、分析其建築結構,還收錄過去未曾發表的城寨居民訪談,以及歷史影像及文件等,加上多篇文化評論的文章,全書篇幅達356頁,完整記錄九龍城寨全貌。@

編註:本文原載於「顯影PhotogStory」Facebook專頁,本報授權轉載,標題為編輯所加,本文圖片來源《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

顯影PhotogStory IG: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Blue Lotus Gallery:https://bluelotus-gallery.com/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