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家庭主婦2021年底因感到胸口痛被送到瑪嘉烈醫院,留院至翌日離世,死因庭周二(4日)進行第2日聆訊。專家證人、中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譚廣明表示,事主有急性心臟病跡象,認為在國際指引之下,院方應為事主接駁心臟監察儀器持續監測。

死者潘玉玲,2021年12月4日下午約5時送入瑪嘉烈醫院急症室,晚上8時轉至內科病房,翌日早上7時因搶救無效死亡,終年57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帶心包積血。死因裁判官為林希維,聆訊不設陪審團,醫管局被列作有利害關人士,由大律師馮國礎代表。

法醫鍾雅如今日作供時表示,解剖結果顯示事主心包腔內有300毫升血液,近主動脈根部有血管內膜撕裂,冠狀動脈沒有閉塞,未發現有心肌梗塞,死因為主動脈撕裂剝離致心包積血,是身體自然產生的疾病。

專家證人譚廣明就表示,事主感到胸口痛、左右手血壓有差異,X光片亦顯示她縱膈腔較寬,這些都是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現象,但當時急症室和內科病房均未能明確診斷,亦未有安排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檢查。不過譚廣明亦指出,主動脈剝離死亡率高,即使院方及時診斷,對病者的存活率亦未有太大幫助,他指即使及早發現主動脈剝離,死亡率仍可高達5成。

至於院方未有為事主接駁心臟監察儀,譚廣明表示,急性心臟病病人的病情轉變可以非常快,在國際指引下,被懷疑有心臟病的病人需隔每3至4小時就驗一次心酵素,以及接駁心臟監察儀器持續監察。不過他表示不會「責怪」醫生當時未有發現主動脈剝離的情況,他指主動脈剝離非常罕見,本港每1,000個病人中,只有5人主動脈剝離,其中只有一人因此死亡。譚廣明補充,目前醫學上並無方法及早診斷,只能靠醫生的臨床發現。

對於事發時在瑪嘉烈醫院急症室任駐院醫生的陳宇泰昨日供稱,事主左右臂的血壓差距少於20度,縱膈腔則為7.5厘米,未達8厘米,未達醫學上懷疑大動脈撕裂的情況。譚廣明就指「數字係死嘅,人嘅判斷應要靈活少少」,他舉例指日本採用縱膈腔標準為6厘米以上,基於病人身型可以採用不同標準,醫生仍可以考慮主動脈剝離。聆訊周三繼續。

案件編號:CCDI 1063/2021@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