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士提反堂中學位於西營盤薄扶林道,是一所資助的基督教男女子中學。在2023/24學年,學校共開辦18班,中一至中六各3班。學校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在102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學生大多數來自中西區,少部份來自離島區及灣仔區。

於般咸道一方主要是聖士提反堂及幼稚園的位置,後面白色便是中學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於般咸道一方主要是聖士提反堂及幼稚園的位置,後面白色便是中學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香港有不少基督教傳統名校,均以聖士提反(天主教則名聖斯德望)命名,而聖士提反堂中學的命名,則以其創辦的聖士提反堂得名,但其知名度可能比其他名稱有聖士提反四字的學校為低。正如其校址亦擠身在中西區最傳統學校區,在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正北,在聖保羅書院西側,但相信仍是較少人知道學校的位置。

英國與滿清政府在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聖公會在往後20年間將福傳主力放到其他更多華人定居的城市上,但最終只有香港的政策及人口組成更適合西方教會的發展。聖公會在1860年代初將發展主力轉回香港,並在1865年於香港建成第一間華人教堂 ─ 聖士提反堂,並在創堂時已開設高等學校,以訓練華人在華傳教的工作。

校內介紹學校發展的壁報,當中有第二代教堂(1888年至1965年)的相片,位置即是現時中學於薄扶林道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校內介紹學校發展的壁報,當中有第二代教堂(1888年至1965年)的相片,位置即是現時中學於薄扶林道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聖士提反堂在1884年起,由首位華人牧師鄺日修主理,鄺牧師日後轉移開發九龍的福傳工作,先在旺角建立諸聖堂,後在九龍寨城內運用原官府建築建立天國義學及窮人院(廣蔭老人院)。聖士提反堂自此安排華人作主任牧師,接任的霍靜山及李求恩牧師等,現時均有啟德附近的聖公會學校以作紀念(原在彩虹邨的聖公會日修小學和聖公會靜山小學,已合併搬到啟德的聖公會聖十架小學,及在啟德河畔的聖公會李求恩中學)。

學校的揭幕碑。(鄺嘉仕提供)
學校的揭幕碑。(鄺嘉仕提供)

聖士提反堂原址在荷李活道(即現聖馬太堂範圍),方便牧養附近的華人。第二代歌德式教堂在1880年遷至西營盤學校現址後建成。聖士提反堂原在太平洋戰爭前的1932年已買下教堂現址土地計劃重建,但因戰事暫時擱置,第三代教堂到開基100年的1965年陸續落成啟用。聖士提反堂先在1950年開設幼稚園及小學,後在1968年再於拆卸第二代教堂後的空地上建成現時的聖士提反堂中學。

近年,聖士提反堂中學多以虛擬實境或模擬飛行作賣點,舉行社區學苑(工作坊),讓有興趣報讀學校的家長及其子女,預先報名參加。學校期望透過現有的高新科技設施及教學方法,向參加者介紹學校及其課程,最新一期將於下星期舉行。學校亦曾以升中選校資訊日暨實地觀看學生上課安排為名舉行開放日,讓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參觀校園設施、觀看學生上課的上課情況,以及聽取校長對學校及升中選校的介紹等等。

根據紀錄,聖士提反堂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已開始透過舉辦賣物會等活動籌募建堂費用,而在1952年開始舉行年度賣物會便成為聖士提反堂的習慣。例如聖士提反堂中學在1968年時所需的建校費用超過200萬,當中一半為政府撥款,三成為政府免息貸款,其餘兩成自行籌募中以杜培義基金先後貸款35萬元為最大筆,教堂見西營盤一帶居民並不富裕,便繼續舉行換物會以分期攤還債務及聖工發展的開支。

自2006年起,聖公會將東至西營盤,南至黃竹坑及鴨脷洲中的聖士提反堂、聖路加堂和聖提摩太堂組織成為香港島教區西南聯區(簡稱西南聯區),自此聖士提反堂的換物會,便以該三個教堂及所負責地區的學校和社福機構等聯合起來,在每年11月初於聖士提反堂及中學的地面操場及建築範圍,舉行整個西南聯區換物嘉年華。嘉年華除了換物攤位外,亦提供不少攤位遊戲及表演等,讓來賓盡興而返。而年度的換物嘉年華亦是公眾參觀聖士提反堂中學的一個好時機。、

於禮堂內的換物會場十分熱鬧。(鄺嘉仕提供)
於禮堂內的換物會場十分熱鬧。(鄺嘉仕提供)

換物會在禮堂台前所設的義賣攤位。(鄺嘉仕提供)
換物會在禮堂台前所設的義賣攤位。(鄺嘉仕提供)

而在聖士提反堂在般咸道入口大堂處,裝有一塊彩色玻璃聖畫,由香港知名富商遮打爵士贈予教堂,原本這塊壁畫是鑲嵌於舊聖堂聖壇的牆壁上,上為耶穌升天圖,下為聖士提反被石打死殉道的故事。事源於1920年代初,香港大學借用聖士提反堂作畢業崇拜。而身為香港大學校董會成員的遮打爵士在其中一次崇拜後,決定捐款擴建教堂外,更在英國訂造此彩色玻璃運港安裝,現時可以視作教堂超過100年歷史的見證。◇

換物會亦有表演的環節。(鄺嘉仕提供)
換物會亦有表演的環節。(鄺嘉仕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