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戴沛權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Ali Ismaeel,聯同赫爾辛基大學Maeda Eduardo教授,開展全球首項針對熱帶雨林內部林下微氣候的研究,透過傳感器了解物種適應温差變更過程,揭示溫度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研究將有助制定未來保育策略以助緩減氣候變化的影響。

熱帶雨林是世界上半數生物的棲息地,又被稱為地球之肺,其溫度對生物多樣性空間模式和雨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尤其重要。以往相關研究主要依賴衛星估算距離雨林樹頂2米高的溫度,因此無法評估林下生物的實際情況。是次研究團隊成功在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3個熱帶林雨林下地面對上15厘米高放置溫度傳感器,收集溫度等詳細數據。

人員其後透過機器學習模型,將現場數據與衛星、天氣和地理資訊數據結合,製作出整個熱帶地區每 30 米的高解析度林下溫度數據集。

研究結果顯示,熱帶雨林林下的近地溫度比露天環境低約攝氏1.6度,日間溫差也低約1.7度。另外,研究還發現受氣候、植物結構和地形等因素影響,熱帶雨林內微氣候特徵存在顯著的空間差異,意味著全球暖化在雨林內的不同區域可能造成不同的影響,通過量化林下溫度的時空格局,能了解生物如何適應環境。

中大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副教授戴沛權教授指出,通過量化林下溫度的時空格局,研究人員能夠了解生物如何適應和回應其身處的環境。這些發現有助制定保育策略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此外,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見解,例如砍伐森林或棲息地破碎化等不同的干擾,會如何影響熱帶雨林的微氣候條件和生物多樣性。

研究員Ismaeel表示,這項研究加深對微氣候變化及其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影響的認識,認為有必要探討將微氣候數據納入生態模型和用作保育工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