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月初熱帶氣旋「馬力斯」襲港期間,深水埗海壇街與桂林街交界發生面積約8米乘12米、深約4米的路陷。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今日(26日)在回應立法會書面質詢時表示,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政府共接獲52宗路陷個案,約75%由地下管道設施損毀或鄰近道路的地下工程所造成。

根據書面答覆,路政署於2021年和2022年分別接獲14宗和16宗路陷個案,相關數字在去年上升至22宗,按年增加31%。過去3年合共接獲52宗路陷個案,其中39宗(約75%)經調查後確認由地下管道設施損毀或鄰近道路的地下工程所造成。

路陷範圍最大的個案於2022年發生在下城門道,面積達70平方米;其次是2021年,石埗路路陷的30平方米、天影路的28平方米和下城門道的27平方米。

林世雄稱,相關政府部門已在事發後適時修復涉及的損毀路面、地下管道設施,例如水管、渠管、煤氣喉、電䌫等;及其它相關設施,例如欄杆、交通標誌等;而當中由路政署協助修復路面的個案大部份在兩天內完成。

林世雄解釋,路陷一般來說與地下水土流失導致路面難以支撐駛經車輛的重量有關。而地下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地下管道損毀,令水土經裂縫流入管道被帶走;鄰近道路的地基工程,尤其是涉及深層挖掘及降低地下水位的工程處理不當,令路基的水土流入工程挖掘範圍內;若進行道路挖掘工程後未有妥善回填及壓實填料,亦有可能導致路面經車輛駛過後,令底層沙泥出現沉降而下陷。他又稱,如路基狀況正常,暴雨本身不會導致路陷。

路政署會定期派員巡查全港公共道路,適時進行道路維修及保養工程,並會在每年颱風季節及雨季來臨前加強巡查工作。路政署若在巡查時發現或接獲報告指路面有下陷成坑的跡象,會即時圍封受影響路段及在現場附近一帶檢查,同時會按需要透過開挖探坑檢查道路結構,並儘快按實際情況聯同相關部門進行所需維修工作。路政署亦會在個別情況下以間接非開挖方式,例如透地雷達,協助於短時間內初步探測地下結構狀況,以搜集參考資料作分析及評估。

此外,水務署正在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內建立約2,400個「智管網」監測區域,可探測及調節水管內的水壓,以減少水管爆裂或滲漏的風險。渠務署則定期爲排水渠以閉路電視進行勘查,以便及早為損壞排水渠進行維修工程。

新填海區方面,政府會在填海工程的合約內訂明有關的填海方法,承建商須就建造填海地底的管道作出相應的設計考慮,以預防填海土地日後可能出現剩餘的正常沉降時,地下管道爆裂導致水土流失的情況。@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