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污染環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有研究指微塑膠進入人體後,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的風險。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容易攝入微塑膠呢?

美國病毒學專家林曉旭博士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講解甚麼是微塑膠和納米塑膠,以及怎樣減少接觸到它們的機會。

塑膠是工業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產品,跟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塑膠產品經過研磨打碎後,便會變成微塑膠或更細小的納米塑膠。微塑膠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片,納米塑膠的長度則在1微米(1,000納米)以下。

微塑膠的來源

林曉旭說,生活中常見的塑膠產品都會釋放出微塑膠,例如化學纖維紡織品脫落的纖維碎片、磨損的輪胎產生的粉塵。即使是看似光滑的塑膠水樽,在洗刷的過程中也會有微塑膠脫落。

在自然界中,陽光、紫外線會不斷將塑膠降解成更小的微粒。紡織品、衛生用品、瓶子、袋子、工廠排放的顆粒、輪胎灰塵、漁網等都是微塑膠的來源,部份被人類和其他動物吃入體內,部份於大海和泥土裏沉積和破碎。貝殼類、小魚、小蝦等海洋生物由於比較靠近海岸,特別容易吸收微塑膠。

林曉旭強調,產生微塑膠的最大問題是工業排放的廢物和廢水,如果沒有處理乾淨,對環境的傷害很大。因此,在排放工廠廢水之前,必須透過篩選、除砂、沉澱、生物反應、氯消毒、紫外線、膜技術等程序去除逾九成微塑膠,但無法百分百消除。大自然環境若要徹底降解微塑膠,可能要花幾千年甚至幾萬年。

微塑膠對健康的禍害

微塑膠最常通過飲食經口腔進入人體,而納米塑膠會經呼吸道被人體吸入。除了直接刺激人體黏膜之外,微塑膠還會攜帶環境中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進入人體。

林曉旭說:「如果吃下有毒的東西,人們說趕緊洗胃就好,但微塑膠是很小很小的顆粒,黏附在胃的表面,洗胃也不一定洗得掉,需要人體慢慢將它清理出去,也就是說增加了人體的負擔。」

研究發現,微塑膠在經過自然界中的紫外線照射、微生物降解之後,變得更加具有吸附能力,各種環境污染物可以在微塑膠表面形成複合物,對生物產生更大毒性。

作為重金屬和病原體載體的微塑膠進入人體,便會表現出多種毒性。研究發現,食物中的微塑膠大部份會隨糞便排出體外,然而小部份會在腸道中停留數日,引起腸道損傷和發炎,並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少量微塑膠也會被吸收到腸道細胞、進入血液中,日積月累,對全身器官、系統造成損害。肝臟、腎臟、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都會受到微塑膠的影響,尤其是納米塑膠有更強的神經毒性。對於呼吸系統來說,吸入大量微塑膠會導致肺部纖維化,進而引發呼吸衰竭。

今年3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一篇研究論文,發現頸動脈斑塊中大多含有微塑膠。研究納入了257名患有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齡介乎18至75歲。在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後,研究人員檢測了切除的頸動脈斑塊,有150人(58.4%)檢測到聚乙烯,31人(12.1%)檢測到聚氯乙烯。在電子顯微鏡下,斑塊的巨噬細胞含有可見的異物顆粒,其邊緣呈鋸齒狀,某些顆粒更含有氯。研究指出,檢測到身體有微塑膠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的機率是沒有微塑膠人士的4.5倍。

美國國會關注微塑膠問題

今年2月27日,美國聯邦參議院環境及工務委員會召開了一個關於水中微塑膠的聽證會。從事微塑膠和塑膠污染研究已近十年的勒岡州大學農業科學學院副教授Susanne Brander在會議上指出,微塑膠顆粒存在於人類的心臟、胎盤和肺組織中,並且在人體血液中循環;微塑膠對海洋和陸上生物有害,包括減慢生長、改變行為模式、生殖紊亂等,特別對哺乳類動物造成不良影響。

她形容,塑膠污染問題是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大環境挑戰之一,亦是全球「最昂貴」的問題之一,因為這項污染對漁業、旅遊業和航運業造成每年130億美元經濟損失;2018年於美國,與塑膠相關化學物質有關的醫療費用估計高達2,490億美元。

怎樣避免攝入微塑膠?

至於日常生活中,有甚麼方法可以減少攝入微塑膠?林曉旭提議以下4個日常生活預防措施:

1、使用乾淨的玻璃器皿,減少使用塑膠容器

2、勤洗手。使用手套之後,尤其要洗手,因為膠手套內層的塑膠成份可能通過摩擦沾染到手上。

3、避免使用含微塑膠的化妝品。磨砂膏中的微珠、彩妝中的亮粉都有可能屬於微塑膠。

4、若工作環境接觸到化學成份,應穿實驗工作服,不要穿化學纖維衣服,因為化學纖維更容易吸附微塑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