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時她是英倫嫩紅的玫瑰,現在是人清淡如黃菊瘦。

初邂逅時大家風華正茂,她少我幾歲,她是演員,也是劇團的一腳踢;我是文化署藝術行政副經理。大家都熱衷戲劇,每次合作都極愉快,有好感。這已經是40年前塵事。

上世紀50年代,香港已是華洋雜處的東西方商貿文化交匯點。西方男子到了東方如中國、日本、南韓、馬來亞、香港,有些和當地人組織新家庭;有不少是一夜情,有了私生子女卻一走了之。

不少婦女為求生計,不得不「搵事頭」,一個男人走了之後接續另一個,於是有一位母親生下5個小孩,但每一個父親都不同。

不少冒險家,水手,士兵都各有不同的故事;當然也有些西人族群,或營商,或為專業人士,或為政府中、上層官員,工作交往閑適均自成單一社群,白人自白,不滲雜色。

其實到了今天,香港人如果和一位黑人結成婚姻伴侶,來自家庭和族群的反對壓力還是很大,就是較開明的父母,心裏總是有點疙瘩和不情願。所謂種族人人平等,說是容易,實行起來談何容易。

我叫她鬼妹仔,文雅一點叫混血兒,但絕對不會用「雜種」這樣粗鄙咒人的廣東話。雖然英語對非婚生子女也有這樣稱謂,但總不似廣東話抵死傳神,不過今日這樣隨意咒人,很大機會會罹犯天下國安法,「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文字獄由來已久,於今為烈。

鬼妹仔1956年出生於香港銅鑼灣聖保祿醫院,住在大坑道春暉台三號,從睡房可以看到用籐籃挑豬仔上山下鄉的農夫,鄰近虎豹別墅,那些巨大的勸善石像,一齣一齣展示惡人死後墮下十八層地獄的慘狀:勾舌筋、落油鍋、輪迴轉世成豬狗……民間故事善惡分明自幼烙於心坎中。傭人瑍姐來自東莞,儘管獨生女是千金小姐、掌上明珠,私底下瑍姐叫她「半唐番」。

鬼妹仔的父親可算是無國籍的孤兒,在上海被英國基督教教會學校收讀,可能有一位荷蘭籍擅長資助,所以改為荷蘭姓;他的姊姊瑪麗被法國修院學校收留,成為修女。

鬼妹仔的父親是上海二、三十年代的著名騎師,勝出頭馬無數,辦事圓通,廣結善緣,通曉上海話、英語,少許日文和俄文。先和一歐州富商女兒結婚,育有一女,因受到妻家階級歧視而離異,女兒只稱呼他為叔叔;日久失聯。

鬼妹仔出世時他53歲。鬼妹仔的祖父是法籍敘利亞人,因經商到了日本娶了日本女子,生下了瑪麗和弟弟荷蘭姓,上演了另一齣蝴蝶夫人夢,一走了之。這一位蝴蝶夫人並沒有自殺,等了6個月不聞音訊,改嫁去了。兩名年幼子女流落十里洋場的上海。因著時勢變遷,荷蘭姓1949年後隨著長䄂善舞富裕的上海資本家移居香港。

鬼妹仔的母親是英國人,比丈夫年輕十多歲,在中環經營花店,凡事通,心廣體胖。

住在香港島,鬼妹仔沒有入讀拔萃女小;每天坐著藍色福士甲蟲汽車從大坑道上山經藍塘道,渣甸山,黃泥涌峽迴旋處,司徒拔道,山頂道,馬己仙峽道,梅道,舊山頂道到英基己連拿小學上課,全英語授課。

中學順理成章進入港島中學(Island School),但她心中至於愛的是豬腸粉、臭豆腐,瑍姐拿手的無肉無蝦米蘿蔔糕,手磨滑極的杏仁糊。中學畢業後被父母送回祖國上大學,唸心理學。

畢業後返回殖民地香港,觀想中英劇團不同國籍人士以英語及廣東話演出,從此開竅,因緣際會進入劇團工作,和表演藝術結下不解緣。寫馬經的詩人說:

思念是一個人/在甚麼地方見過/她的眼睛有雲/她的腳尖有海/雲和海之間/我跟你一輩子戀愛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