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我是影評人。我從來沒有自稱影評人,沒有加入任何影評人的組織,或以影評人身份參加任何投票。

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懶,懶得交際,也懶得研究自己有沒有資格申請入會。反正撰寫所謂的影評,起始點純粹來自工作需要。初入職雜誌社,被安排負責編輯影評欄目,每個星期,要在截稿限期前收到兩位影評人的來稿。還是傳真機的年代,還未流行電郵,其中一位影評人習慣深夜傳來稿件,我就真要孤孤單單在公司留守到深夜。覺得有點不值,跟上司商量,不如由我去寫吧,一來可替公司節省支出,二來可替員工 (即是我) 節省時間。

上司居然同意。於是開始每個星期寫一篇幾百字的所謂電影評論,一寫,寫了20幾年。那時,最重要的工作範疇其實是處理外國娛樂欄目,有這個外娛記者的身份,大部份電影公司也不介意給我優先場戲票。所以,寫影評為了有免費電影觀看這個說法,對我來說,不太成立。何況,我是真心不太喜歡看優先場,因為要排隊還要指定戲院指定時間,20年前,可能好一點,行家們多數比普通街客尊重觀影禮儀,後期,多了年輕的KOL們,隨時更差。

一開始的時候,已經立定決心不會把自己定性為影評人。因為,我不懂,也不太明白。你要我客觀地把甚麼導演技術、攝影功力、演員表現……逐項逐項分析比較,我覺得有點似歌唱比賽的評判,把一首歌的歌詞逐個字逐個字拿來解釋。都是本末倒置。看電影本質上就是一項主觀的活動,不是足球比賽,入波較多的一隊自然勝出,你說《教父》是史上最佳,有人會說是尚盧·高達,總有人會認為是《精裝追女仔》。或者有高低之分,但有對與錯嗎?沒有。於是,我只敢把我的所謂影評形容為個人觀後感。機會來到的時候,我甚至把欄目名稱由影評改成「私口味」,開宗明義。

對我來說,看電影,跟去餐廳食飯,有很多雷同之處。有很多食家,跟專業影評人一樣,有能力描述到一道菜式或一套電影有甚麼好有甚麼差。我沒有類似能力,還會被其他因素影響得好緊要。例如,去吃飯,是跟暗戀對象去浪漫約會?還是跟家人朋友開心慶祝?還是寂寞地被虐待?環境、氣氛,有時比食物質素更重要。看電影一樣,觀影時的社會氣氛是怎樣?看完電影後有沒有一些值得留低的美好回憶?往往左右到我對一套電影的看法。例如,我很喜歡《五郎八卦棍》,跟電影內容無關,純粹懷念帶我入戲院的亡父。這一種個性,當然不適合參與投票活動選出「乜乜最佳、乜乜十強」之類的玩意。

尤其比較演技。例如,究竟鍾雪瑩最好?還是衛詩雅?還是談善言?究竟怎樣比較到出來的?對我來說,可能是談善言勝過衛詩雅勝過鍾雪瑩,但未必跟她們的能力無關,純粹因為生兒育女的經歷跟我最貼身,讓我最容易被打動,經歷親人生離死別次之,在社會邊緣與主流之間掙扎再次之。如果因為類似原因分出勝負,又公平不公平?人越大,越來越覺得這類的口味之爭,太多變數,還是看利物浦大戰阿仙奴,比較實實在在。◇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