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主導的新關稅政策震動全球,將給世界經濟和貿易帶來深遠影響。如何看待當前各方的反饋以及關稅對中美企業和社會的影響?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井友倫分享了他的看法。

井友倫曾在華爾街擔任投行主管,持有國際審計師和加州金融商業執照律師資格。他長期研究全球貿易政策、巨集觀經濟模型及國際關係,尤其強調國家主權、經濟安全與產業獨立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

他特別關注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產業保護主義(Industrial Protectionism)與戰略逆全球化政策(Strategic Deglobalization),認為這些政策為美國重新奪回製造主導權、重塑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礎。

1. 美國人對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的擔憂:如何從深層邏輯理解?

本月9日,特朗普總統宣布對中國戰略性商品加徵最高達125%的關稅,涵蓋電動車、藥品中間體、稀土、金屬與電子元件等關鍵進口領域。雖然部份自由派媒體渲染關稅將推高物價、惡化失業率,但從多個經濟理論模型來看,此類擔憂缺乏深層結構性理解。

首先,根據戰略性貿易政策模型(Strategic Trade Policy Model),當一個國家的對手存在政府補貼、知識產權侵犯或市場扭曲時,實施報復性關稅是正當且有效的策略性工具。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所強調的:「國家可透過關稅對外部不公平優勢進行糾正,並增強本國戰略產業的國際談判地位。」

其次,從邊際乘數理論(Marginal Multiplier Theory)與凱恩斯總需求模型(Keynesian Aggregate Demand Model)出發,當製造業回流至本國,不僅會創造直接就業,還能帶動上下游行業(如運輸、原料、維修、保險)形成連鎖性就地擴張。

今年第一季度,美國中西部五大湖區製造業新增就業人數達12.3萬,其中多數來自藍領階層的再就業轉型,符合供需再平衡原則。

再從菲利普斯曲線擴展理論(Extended Phillips Curve Theory)與非加速通脹自然失業率(NAIRU,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出發,服務業主導的高通脹並不能簡單歸因於商品關稅。美國勞工統計局本月數據指出,CPI上漲的最大來源為租金與醫療服務,而非進口耐用品。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穆利根(Casey Mulligan)指出:「將通脹歸咎於關稅,是媒體的誤導邏輯。」

2. 中共官方反應的真正代價:大陸企業與普通民眾如何承壓?

中共當局於9日宣布,對全部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84%的報復性關稅,並將18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此外,還發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草案,限制對美出口鐠釹、釔、鎢等高精度稀土。雖然表面強硬,但這種回應在多種制度結構中反而暴露出大陸經濟體的脆弱性。

首先,根據全球價值鏈理論(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中國製造體系多處於中游裝配—再出口環節,若終端市場被切斷,資源將面臨要素錯配(Factor Misallocation)。本月8日,中共海關總署數據顯示,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出口訂單環比暴跌26%。數千家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陷入「有產能無訂單、有庫存無現金」的典型失衡狀態。

其次,根據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中國的競爭優勢在中美戰略脫鉤背景下已遭重構。原本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與規模效應取得競爭優勢,但當前隨著特朗普政策推動美國「本土製造」與墨西哥、越南「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政策同步,中國的要素稟賦優勢正逐步喪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雖曾支持出口主導型發展戰略,但他4月6日接受財新網採訪時坦言:「政策環境劇變下,中小民營製造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淘汰潮。」

最後,從庇古外部性理論(Pigovian Externalities Theory)來看,中共高層政策造成的市場衝擊正在被社會化至普通居民。寧波、東莞等地中產消費者減少家庭支出、推遲購房換車,導致民營消費產業鏈(汽車、建材、家電)下滑。與此同時,出口廠裁員潮正帶來農村務工人員返鄉,增加城鄉結構性不穩定。

3. 特朗普關稅政策下的國際格局重塑:主權、安全與新政治秩序的起點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是主權經濟戰略(Sovereign Economic Strategy)的核心組成。本月發生的數起重大事件,充份說明特朗普政府開啟的結構重構路線,正全面推動全球秩序的重組:

第一,烏克蘭軍方6日宣布,在頓涅茨克前線俘獲兩名中國公民,證實其與俄軍共同作戰。儘管北京否認「編制背景」,但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於8日明確表示:「中國(中共)與俄羅斯的實質軍事合作正逐步明朗。」這一事件為特朗普推動「民主製造聯盟」(Alliance of Democratic Manufacturing Nations)提供了新的外交基礎。

第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5日再度啟動對八家中概股的退市審查,理由涉及財務造假與審計底稿不透明。該機制源自特朗普第一任期簽署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伍人英(Mark Wu)指出:「全球資本市場正從效率主導邏輯轉向主權可信邏輯(Sovereign Trust Logic)。」

第三,香港長和集團於3日宣布將旗下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控股權出售予美國私募基金Global Gate Partners。此舉被《金融時報》視為特朗普「海外港口戰略反制」成果之一,有效削弱中共通過基建主導拉美航道的全球布局。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以主權為中心的全球經濟秩序重構戰略的起點。它打破自由市場教條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通過關稅、脫鉤、友岸外判與金融篩選機制,逐步恢復美國對產業鏈、資本流與技術傳播的戰略控制力。

雖然短期內造成通脹擾動與國際摩擦,但從制度演化視角(Institutional Evolution Perspective)來看,這一進程具備深層合法性。正如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者Richard Haass所言:「世界秩序從來不是在共識中誕生的,而是在分歧與邊界中確立。」

歷史將證明,特朗普對全球化秩序的大膽修正,不是退步,而是一次制度級糾偏。而這正是21世紀國家資本主義的新開端。#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