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5月10日至11月23日舉行,其中香港展覽以「未來傳承:傳承未來」為題,目標是揭示及記錄香港的一眾卓越卻又鮮為人知的公共基礎設施,聚焦香港過去數十年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控制城市密度,以及利用公共空間滿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香港展覽的位置是威尼斯雙年展的Campo della Tana場館,分為露天庭園和前倉庫兩個展區。位於前倉庫的室內展區將設計成一個城市紀錄藏庫,讓參觀者透過打開一個個檔案櫃,窺視各種測量圖、縮放模型、照片、建築圖紙、文本、歷史文物、影像和零碎舊物,作為探索香港未來建築遺產的學術研究。
本屆香港展覽由建築師歐暉和劉昇陽,以及城市理論家周穎博士共同策展,以代表香港城市變遷的公共建設凸顯出香港的「集體智慧」,並呼應雙年展總策展人提出的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Natural.Artificial.Collective.)。
策展人表示,香港的公共建設設計平凡卻也非凡,是支撐香港走向國際大都會的根基。它們都是建成於戰後數十年間,以預視「人類世」來臨、能夠應對熱帶氣候的現代化設計,集結成香港的「集體智慧」,這些公共建設多由香港工務司署(建築署的前身)和紮根本地的建築事務所設計,普遍並未被報道、研究以致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及分享。
如今,隨著社會對建築有更高追求,舊建築逐漸被取代和淘汰。那些至今仍然屹立的公共建設終有一天會成為香港僅餘的同類建築遺產。因此,展覽希望把這些代表香港城市變遷卻常被忽視的公共建設呈現到本地和國際舞台上,全面及深度展示在極高的城市密度和經濟優先的大環境下如何實現「集體智慧」。
策展人指,是次展覽的目標是揭示及記錄這類具代表性的近代建築物,把有關香港公共建設的研究成果帶到展覽場地,提醒參觀者造就全球商業大都會的正是這些公共建設和它們所蘊藏的「集體智慧」。香港曾是一片荒蕪山石的邊陲之地,威尼斯則是從潟湖渾濁湖水中昇起築成的。兩個島城雖然於不同時代冒起,卻同樣遊走於「自然」與「人工」之間,並且最終都成為環球歷史上貨物運輸、文化知識交流的重要節點。
本屆香港展覽更特別邀請香港搭棚師傅遠赴威尼斯,在露天庭園搭建竹棚裝置。策展人表示,希望把露天庭園構築成對未來的想像空間,透過香港常見的竹製棚架,引導參觀者將香港和威尼斯這兩個城市相互對照。@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