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電子時代,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技術的問題;但我們在討論的同時,還應該深入研究這個問題:電子技術在文化上取代了甚麼?我們應該回想一下,在平板電腦、手機和電子遊戲出現之前,孩子們的時間都用來做甚麼了?沉迷於電子設備是一個問題,但童年本質的失落則是另一個問題。
在我們這個到處都依賴顯示屏幕的現代社會中,孩子們除了失去戶外無拘無束遊戲的時間外,以往口耳相傳的傳統也是他們失去的主要內容之一。民歌和民間故事曾經是幼兒教育的核心。在電視和科技、日託和學前教育發明之前,幼兒通過世代相傳的傳統故事和歌曲認識世界,了解歷史。通俗故事中抒情而富有質感的語言,不僅給孩子們上了語言藝術和韻律的第一課,還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區域認同和民族身份。
這些故事保留了特定民族的歷史記憶。聽起來簡樸單純的童謠(nursery rhymes)實際上是歷史事件的寓言,讓孩子們享受童謠傳遞的簡單訊息,而成年人則欣賞其中的歷史意義。例如,英國父母講《胖墩兒》(Humpty Dumpty)的童謠故事,是為了諷刺理查三世國王(King Richard III,1452—1485年),儘管他擁有強大的軍隊,但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the Battle of Bosworth Field)中戰死後,他就再也無法「重新組合」了。這首童謠可以追溯到15世紀。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老科爾國王」(Old King Cole),這是一首關於公元三世紀凱爾特國王[Celtic King,可能是科爾‧亨(Coel Hen)]的童謠,據說他是羅馬帝國聖海倫娜(Saint Helena)的父親,是羅馬君主君士坦丁一世(Emperor Constantine)的祖父。
民歌在滋養歷史想像力的同時,也起到了鞏固社會結構的作用。有一次,我在法國度過了法國國慶日「巴士底日」(Bastille Day),雖然我不喜歡法國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1789—1799年)的一切,但我還是很羨慕他們歡快地唱著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eillaise)。當然,大多數成年美國人都知道美國國歌《星條旗之歌》(Star-Spangled Banner),但我們通常不會在7月4日美國國慶節這天在餐館裏聽到人們滿懷激情地徹夜高唱《星條旗之歌》。而且,今天的我們還在全美範圍內傳唱這首國歌嗎?我甚至懷疑,如今大多數公立學校都沒有教授學生們唱這首美國愛國歌曲。
童謠是民間故事體裁的一部份,這些小故事在全球各地既有不同之處,也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1920年首次出版的傳統兒童圖書系列《我的書屋》(My Book House)中,編輯奧利弗‧博普雷‧米勒(Olive Beaupré Miller)收集了數十個不同國家的童謠,並配有鮮豔的插圖。對於閱讀這本書的美國孩子來說(這是十幾本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兒童圖書中的第一本),書中的圖片、童謠和歌曲展示了世界的多樣性。在孩子眼中,氣候、服飾和外表的差異就是生活的調味品,令人回味無窮。
當孩子們通過這種方式意識到當地的文化差異時,他們就會重視自己特有的文化,同時也會欣賞其它國家的不同文化。我的幾個年幼的孩子對其它國家非常著迷,渴望有一天能出國,無論是去意大利還是去俄羅斯,去看看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但是,如果他們看到的僅僅是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孩子、麥當勞餐廳或電視上總是重複播放的布魯伊(Bluey)兒童動畫場景,那就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了。
單一文化的同質性既令人沮喪,又令人窒息。迫使孩子們從零開始創造自己的身份,這可能是造成青少年抑鬱的真正原因之一。年輕人沒有從他們之前的豐富文化中學習,而是近乎絕望地想要了解自己是誰,從哪裏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裏。然而,他們卻與本來能給他們指引方向的傳統文化失去了連接,被割裂開來了。
地方口頭民間傳統的價值在於,它們讓孩子們從一開始就立足於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歷史。這些傳統使他們找到自己的根。這也是社區共享的東西,是連接幾代人的橋樑。很少有甚麼事情能像一起唱一首熱鬧的民歌那樣有趣,無論唱得好與不好,人們總是樂在其中!
許多讀者可能會想,是的,這聽起來不錯,但這難道不是一個浪漫的夢想嗎?人們靠口耳相傳民間故事和傳統歌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電子技術將繼續存在。但是我想對這個假設提出質疑,我認為任何人只要願意,都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從你生活的國家或地區的一首民歌開始。《當冰蟲再次築巢》(When the Ice Worms Nest Again)是一首來自加拿大育空(Yukon)地區的有趣而朗朗上口的歌曲;《芭芭拉‧艾倫》(Barbara Allen)是一首來自英國的流行老歌,至少可以追溯到1600年代;《迪克西的土地》(Dixieland)是一首我記憶中我的南方家庭會唱的歌;還有一些非常適合年幼兒童的歌曲,如《青蛙呱呱叫》(Frog Went-a-Courtin),這首歌可以在「民歌民謠合集」(Wee Sing Fun ‘n’ Folk )網站中找到,這是另一個從簡單的童謠開始的好地方。
我們的在家教育(homeschool)課程非常注重想像力的培養,而講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份。德國的《格林童話》(Grimm’s folk tales)系列、丹麥的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童話系列和蘇格蘭的喬治‧麥克唐納(George MacDonald)童話系列都是我們童話世界的重要源泉。
我們活波可愛的少兒們是時候遠離電腦動畫《狗狗巡邏隊》(Paw Patrol,也譯為「汪汪隊立大功」,加拿大兒童動畫),遠離電子屏幕,遠離單一文化社會(uniculture)了。這樣做還有一大好處就是,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品嚐到自己可能從未體驗過的童年時代專屬的美好和奇妙。作者簡介:
艾米莉‧芬利(Emily Finley)擁有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博士學位。她目前是總部位於加州的艾爾伯特斯‧麥格努斯研究所(The Albertus Magnus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著有《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The Ideology of Democratism,2022)一書。她定期在《基督教想像力》(The Christian Imagination)上發表文章。
原文: Grounding Children in Tradition With Folk Songs and Folk Tal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