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2012年6月創立「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聲稱協助香港企業在中國大陸發展品牌、為業務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市場。政府審計署今日(30日)發布新一份審計報告指,部份企業的最終資助金額比原先撥款少,所以須還款項予政府,但有超過210間企業仍未還款,涉及8,800萬港元,最長拖延9年仍未還款。

截至今年2月28日,BUD專項基金已批准撥款70億元,而截至去年12月,已審批共9,830宗申請,涉及批准資助金額共60.5億元,約6,500間企業受惠。

BUD專項基金設有3類申請類型,包括一般申請、「申請易」及「電商易」。審計署發現,仍需要向受資助企業追回的「終止項目」的餘款金額為7,370萬元,涉及150個項目,較2020年3月的80萬元大增90倍。截至去年12月31日,該150個終止項目尚待收回的餘款金額介乎4.95萬元至75萬元,自項目終止日起的間隔時間介乎4天至9年,平均為1年;超過三成的終止項目自終止日起超過1年。

而仍需向受資助企業追回的「已完成項目」的餘款金額為1,430萬元,涉及63個項目,較2020年3月的10萬元大增141倍。每個項目尚待收回的餘款金額介乎4千元至63萬元,自計劃管理委員會通過最終報告及最終審計賬目之日起的相隔時間介乎12天至2.4年,其中22%的已完成項目相隔時間超過1年。

審計處亦發現部份企業在補充材料及提交報告方面進度緩慢。在去年獲批的727份一般申請項目最終報告中,有333份(46%)逾期提交,逾期時間從1天至806天不等,平均104天;另外,17份進度報告中有8份(47%)逾期提交,逾期時間介乎9天至519天,平均125天。截至去年底,累計有389份最終報告或進度報告逾期提交,最長遲交642天。

在2018年至去年處理的超過2萬宗申請中,超過54%(約1.1萬宗)不獲批准、被撤銷或無法繼續處理。審計處分析了其中近1,600宗申請,發現儘管政府已推行多項措施,便利企業提交BUD專項基金申請,但仍有多宗申請因企業提供的資料不足或對申請要求不夠了解而未獲批准、被撤銷或無法繼續處理。

審計署建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及工業貿易署,密切監察向獲資助企業追回終止項目及已完成項目餘款的情況,特別是長期未還餘款的個案。@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