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美國與烏克蘭正式簽訂了礦產開發協議。從公開內容來看,這份協議與早前流出的草案幾乎無異,其核心條款如下:
雙方股權比例各佔50%,烏克蘭無需出資,開發資金由美方承擔;
利潤按股比分配,美國所得部份繼續回投烏克蘭基礎設施建設;
美國負責引入新的國際合作夥伴,並推動烏克蘭融入國際經濟體系;
雙邊商品實行零關稅政策,烏克蘭成為全球關稅大戰的首個豁免國家;
美國承諾支持烏克蘭實現長期繁榮與發展。
之前,有沒有安全保證一直是美烏礦產協議備受關注的焦點所在。歷經一波三折後,現在這份協議終於落地了。協議條款中確實找不到任何關於美國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的明確承諾。但儘管如此,我認為這份不是安全保證的協議其實比單純的安全保證更有效。
之所以下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從經濟戰略與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這份協議比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承諾更具操作性與穩定性。
傳統的安全保證通常是軍事承諾,如戰爭援助條款或同盟條約。但歷史經驗表明,這類承諾往往受限於戰略模糊、國內政治或成本考慮難以兌現。例如,美國在格魯吉亞、阿富汗甚至烏克蘭自身的問題上,多次迴避直接軍事介入,表明「口頭承諾」不等於「實際干預」。
相比之下,這份礦產協議建立的是一種深度經濟命運共同體關係。通過大規模投資烏克蘭的資源和基礎設施,美國在烏克蘭獲得了合法的經濟立足點。美國企業將遍布烏克蘭,與其經濟復興深度綁定。如此一來,美國可以借保護投資的名義,名正言順地在烏克蘭建立軍事存在。俄羅斯若再對烏克蘭發動攻擊,就相當於直接挑戰美國軍事力量——這幾乎等同於向美國宣戰,是莫斯科絕不敢輕易嘗試的紅線。換句話說,美國通過經濟手段,將烏克蘭牢牢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悄無聲息的為潛在的軍事部署鋪平道路,既威懾了俄羅斯,又避免了直接衝突,烏克蘭因此獲得了更強的安全保障。
此外,美國通過引入國際組織與零關稅安排,將烏克蘭嵌入其主導的經濟秩序,烏克蘭因此不再是地緣博弈中的棋子,而是被納入制度性網絡的一環,其穩定直接關係到西方產業鏈與市場安全。這種制度化聯結意味著,一旦烏克蘭遭遇大規模衝擊,美國及其盟友的全球經濟布局將受到牽連,進而產生「自我捆綁效應」。
因此,美烏協議本質上構建了一種三重綁定結構:
一是資源綁定——烏克蘭的礦產成為美國產業戰略一部份;
二是制度綁定——通過零關稅、國際組織接入等建立雙方長期合作框架;
三是地緣綁定——烏克蘭的穩定成為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的必要條件之一。
說到底,這其實是一種「去軍事化的安全模式」,其核心不在於威懾敵人,而在於讓烏克蘭的利益與美國深度融合。它不以戰爭準備為前提,而以和平合作為基礎。在當前全球格局快速演化、傳統安全承諾力不從心的背景下,這樣的經濟—制度綁定,或許是一種比單純的安全保證更行之有效的做法。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