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國際化為旗幟,試圖在全球電影市場中尋找新定位,同時卻在紅地毯的喧囂與得獎者的淚水中,透露出「保飯碗」的急切訊號。
香港土生土長的英籍導演Robin Lee憑藉《香港四徑大步走》奪得新晉導演獎;台灣電影《老狐狸》擊敗中國電影,贏得「最佳亞洲華語電影獎」;日本武指谷垣健治則憑藉其在動作設計上的卓越貢獻,摘得「最佳動作設計」獎;資深國語配音員姜小亮與韓冬青榮獲「專業精神獎」,這一系列獎項反映了金像獎在評選標準上的開放性。
今年,演員們在接受採訪時毫不掩飾地「搲撈」,爭相呼籲導演與製片人找他們拍戲。這種直白的自我推銷,雖然略顯尷尬,卻真實反映了香港電影圈的生存壓力。「香港電影加油」的口號在頒獎禮上此起彼伏,既是對業界的鼓勵,也是一聲無奈的求救。
衛詩雅終於憑藉《不日成婚2》封后。這位捱過17年演藝生涯的女演員,終於在聚光燈下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她的得獎感言真摯而熱血,讓觀眾重新記起她作為「演員」的實力與堅持。
然而,衛詩雅的封后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去年的《白日之下》原本由她擔綱女主角,但據傳因投資者更換為古天樂,她最終被余香凝取代。去年她憑《不日成婚2》入圍影后,雖未獲獎,但已讓業界開始正視她的演技。
她的成功也折射出香港電影圈的現實:演員往往需要在商業電影中磨練,才能換來藝術上的認可。《不日成婚》系列談不上有甚麼藝術貢獻,但全靠衛詩雅與今屆「最佳男配角」朱柏康的演技撐場,才讓這部作品勉強「擺得入口」。
《不日成婚》系列的編劇與導演陳茂賢,是王晶的徒弟,其後執導的《破地獄》成功平衡了商業與藝術,獲得業界好評。如果沒有商業爛片賺錢「出糧」,是否會有後來更具藝術價值的作品?在香港電影工業中,商業電影往往承擔著為行業輸血的角色。
相較於台灣金馬獎的「小圈子」評審團制度,金像獎的評選機制更像一個「大圈子」。金馬獎參考法國康城電影節,每屆僅由10多名至30多名電影從業人員與影評人等「專家」決定得獎名單,偏重鼓勵藝術電影。而金像獎則由數百名電影從業人員在最後階段投票決定,這個龐大的投票群體很難保證每人都看過所有提名電影。這種「大圈子」讓金像獎更像一場「公司Annual Dinner傑出員工獎」,評選標準不僅考慮演技與電影質素,還摻雜了商業票房、長期服務、業界人脈,甚至政治考量等因素。
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大製作、高票房的作品往往更易勝出,因為它們能為電影工業創造更多工作崗位,讓更多人有工開。雖然市場萎縮與競爭加劇讓業界倍感壓力,但Robin Lee的崛起、衛詩雅的堅持,以及谷垣健治等國際人才的參與,都為香港電影增添了色彩。希望在未來的頒獎台上,我們能看到更多屬於香港電影的輝煌時刻。◇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