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不是一個隱藏實名的最妥善與安全「加密」的地方嗎?市場一直以為是這樣,也許連太子集團(Prince Group)老闆、現正出逃中的陳志亦是如此認為,但實際上卻並非這樣。
最近,美國與英國成功追繳了東南亞詐騙中心太子集團涉及的比特幣資產,涉案金額高達約150億美元。此次行動突顯了區塊鏈交易表面上的匿名性實際上並非不可突破,國際執法機關透過尖端技術與合作成功追蹤到犯罪交易並凍結資金。
加密貨幣交易之所以被認為匿名,主要來自於錢包地址與個人身份不直接掛鉤。創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錢包時,一般不需填寫真實身份資料,加上區塊鏈中交易地址本身是隨機生成的假名,這讓用戶以較為匿名的方式進行資金移轉。對於小額交易,用戶還能通過點對點(P2P)交易等方式避免經過大型交易所,有一定程度的身份隱藏。
然而,大額交易則難以完全避開交易所。當涉及數以億計美元級別的加密貨幣轉移時,交易所或場外交易(OTC)平台的流動性與穩定性無可替代。且根據各國反洗錢(AML)規定,這些交易所需要嚴格執行「了解你的客戶」(KYC)措施,要求用戶提供姓名、身份證明文件、住址甚至生物識別訊息,保證資金來源與身份的透明度。大額資金若要出入法幣體系或轉換,必須依托這些受監管平台,因此真實身份很難保持匿名。
美英等國執法部門利用區塊鏈的公開透明特性(所有交易記錄到網絡上的任何參與者均屬公開),配合全球範圍內交易所的身份訊息披露,成功追蹤了這些涉嫌詐騙的比特幣資金流向。區塊鏈分析工具能夠識別錢包間的交易關聯,再借助交易所提供的用戶訊息,挖掘並串連起整個資金路徑。即便犯罪集團嘗試利用多個錢包、多層轉移,甚至混幣器試圖打亂交易關係,仍難以完全逃避監控。最終在進入受監管交易所時,交易所配合司法部門成功凍結並追回大量資產。
綜上所述,區塊鏈上加密貨幣交易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匿名,特別是在涉及巨額資金時,法規要求及技術監控使得大規模資金流動必須披露真實身份,進而讓國際執法部門能夠追蹤並查獲違法資金。陳志案是對加密貨幣匿名神話的有力破除,提醒所有用戶匿名並非萬無一失,合規使用更為重要。@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