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專業醫師指出,照顧高齡家屬是長期抗戰,若只仰賴單一照顧者,恐成災難。本文會告訴您:如何運用手邊資源,從長計議,打好群體戰。

接續上文

採群體戰策略 為高齡照護品質加分

我有位家屬照顧的是失智的阿姨,阿姨也很依賴他,導致他連送貨都要帶著阿姨,形影不離的到處跑。

有一回,下雨天送貨,他請阿姨不要下車,在車上等就好。阿姨沒聽話,自己下車後,一不小心就跌倒。

這次受傷,讓他痛下決心,不能一直把持續退化的患者帶在身邊。患者全心依賴照顧者,其實不是最好的照顧。於是,他開始使用居家照顧和日間照顧。

晚上回到家後,家人也會輪流陪阿姨唱歌、遊戲和畫畫。漸漸地,阿姨可以跟著日照中心的課程,也能在家和其他人相處了。

醫師內心話

我想,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間的依賴關係是把雙面刃。往好處想,是感情深厚,所以產生誰都無法比擬的信賴;但另一方面來說,當那個唯一被信任的主要照顧者,的確很辛苦,有無時無刻都要被召喚的壓力。

所以,身為失智者的家屬們要多想想,最好從照顧初期就開始有照顧人力的分擔,儘量不要讓患者只習慣特定一個人,否則天長地久下來的壓力,只落到一個人的肩頭上,任誰都承受不住的。

而當照顧者倒下,沒有人能輪替,對患者來說,也不會是好事。沒有人有辦法一時半刻就會接受改變,更何況是失智患者呢。相信導致患者、主要照顧者和次要照顧者都辛苦的場面,是誰都不想見的啊。

高齡照顧乃長期抗戰 晚輩得趁早從長計議

1.照顧是長久的事情。只有單一照顧者時,這位照顧者會累、會生病,也可能臨時有事情。所以,讓長輩只習慣一個照顧者,其實是一場災難。

2.高齡照顧是長期抗戰。當開始需要被照顧時,需要打群體戰。把能一起輪流照顧的人,還有手邊可以使用的資源,先盤點一遍。想想看,應該要怎樣運用。

我們可以這樣做:

①把準備要照顧的人,組一個群組。

②記錄下長輩目前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慢性病治療及控制的狀況,以及用藥紀錄。

③維持長輩自立生活的能力訓練(例如:吞嚥肌力認知等)。

④開始訓練,並建立每天某個時間點都要去哪裏上課的習慣。一旦這些習慣都養成之後,萬一上課時間要拉長,萬一主要照顧者臨時需要更換,長輩與照顧者都不會手忙腳亂。

3.一般老年退化的過程是緩慢漸進的,但如果長輩罹患特殊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認知障礙症),疾病會有一定進展的時程。這時候,預先做好功課,才不會手忙腳亂。(全文完)#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