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浮宮等博物館偷走稀世珍品,由於藝術品和歷史珠寶多數獨一無二,收藏記錄完善,根本無法在公開市場轉手甩貨,犯罪份子還將被不斷通緝,為何這些人仍要冒險作案?

歸因包括以下幾點:

  • 黑市交易:特別是珠寶、貴金屬類,可分解熔煉、切割重製,毀掉歷史標誌,只當原料或無標識寶石秘密出售。​
  • 勒贖或贖回:有時竊賊企圖向博物館、政府或保險公司索取贖金,以物歸原主,利用文物無價及輿論價值施壓。​
  • 私人藏家:地下世界中存在會為私享、名氣或炒作價值暗中收購珍品的神秘富裕買家,即使終其一生只能秘藏。​
  • 聲望與刺激:對部份罪犯而言,搶案本身就足夠成為自我證明、聲譽累積,或在黑社會圈子中爭名聲的手段。​

此外,頂級博物館一般守衛森嚴,但即便銅牆鐵壁,何以他們依舊面臨風險且極具誘惑?

  • 軟目標:大量人流、開放式空間、保安分散,令團夥犯罪更容易找到巡邏間隙或監控盲點,實施突襲。​
  • 文化資產集中:博物館將國家級不可替代財寶匯於一處,比銀行、私人金庫更集中,令人垂涎。​
  • 輕便物件風潮:近年竊賊手法趨向目標攜帶便利的珠寶、金幣、金條,較難追查,且能輕易拆解銷贓。​

劫匪使用雲梯進入羅浮宮,偷走博物館內一些稀世珍品。(DIMITAR DILKOFF / AFP)
劫匪使用雲梯進入羅浮宮,偷走博物館內一些稀世珍品。(DIMITAR DILKOFF / AFP)

近期令人震驚的法國盜竊事件

  • 羅浮宮與自然歷史博物館(2025年10月19日):竊賊偽裝成工地工人,於營業時間內大膽闖入著名的Galerie d'Apollon(阿波羅長廊),盜走了法國王權珠寶中的八件珍品,總價值約8,800萬歐元。這次行動耗時不到8分鐘,竊賊利用家具升降機爬上一層樓的陽台,切割玻璃窗與展示櫃,還以電動工具威脅警衛。遭盜件包括19世紀法國Queen Maria-Amailia與Queen Hortense的頭冠、項鍊與耳環等。​
  • 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2025年9月16日):博物館於深夜遭到闖入。竊賊利用角磨機和氧氣割炬破壞(傳聞保安系統遭網攻)進入礦物學展館,盜走近6公斤黃金原塊,價值約150萬歐元。法國及國際警方其後於西班牙逮捕一名疑犯,並檢獲部份已熔化的黃金,但絕大部份珍貴黃金迄今下落不明。
  • 巴黎其他博物館如Cognacq-Jay與Hiéron亦於過去一年報告有珍藏品失竊,突顯法國博物館行業的治安壓力。​@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