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的制度與國際市場信心關係持續受到關注。投資氣氛反覆、人才資金雙流失,加上地產依賴、產業創新不足與人口老化,正深刻重塑本地經濟結構。
根據多項官方及國際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GDP按年增長約3.1%,新加坡同期為4.3%,深圳則達5.1%。香港經濟增速持續落後於區內主要城市,顯示競爭力逐步下滑,反映出經濟與制度運作上的深層問題。以下歸納香港當前面臨的十項主要挑戰。
一、資金與人才外流
過去五年,香港出現明顯的人口與人才外流潮。依據政府統計處資料《表A103a:按性別、年齡及年劃分的人口、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香港人口流失31.9萬。
同時英國政府公開資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10.39萬名英國國民(海外)(BNO)身份持有人及其家屬申請簽證。英方共批出約9.7萬份簽證,其中7.59萬份來自英國境外申請者,主要為香港居民,另有2.1萬份在英國境內發出。截至2025年6月底,BNO簽證累計申請個案已突破18萬宗,此四年間申請量驚人。
BN(O)簽證計劃推出首年即達申請高峰,當年共批出7.5萬宗簽證,其後申請數字逐年回落。至2025年6月底,過去一年新申請已降約1.1萬宗,顯示港人移英熱潮降溫,但人口外流效應仍在延續。
另外,青年失業率約7.8%,專業及技術職位減少,勞動力結構明顯惡化。
資金層面方面,港交所IPO募資額自2019年逾3,000億港元(全球第一)大幅下滑,2023年全年僅約463億港元,2024年略回升至880億港元。截至2025年8月,累計募資約1,300億港元,市場有回暖跡象,但距高峰期仍有顯著差距。
二、國際定位轉變
《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出現重大轉變,多家國際機構下調其評級與自由度評價。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於 2021 年將香港剔出「經濟自由度指數」,指出香港「已與中國內地制度無明顯區別」。
同時,多家跨國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自 2023 年起陸續縮減在港規模或將亞太總部職能轉移他地。國際資金流動趨勢與企業選址變化,顯示香港正面臨過去二十年未見的制度性競爭壓力。
三、港股國際化程度下降
港股市場結構在疫情後出現明顯變化。外資持股比例持續下降,「北水資金」成為主要成交動力。2025年上半年,港股總市值達42.7萬億港元,按年增長約33%,IPO活動亦見回升,但市場逐步轉向以中資與內地企業為主體,但外資長線參與度仍低於疫情前水平。國際化程度下降的趨勢持續。
四、樓價壓力與地產依賴
根據 Demographia《2025 年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已連續第十五年被評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報告指出,本港住宅中位價格與中位家庭年收入之比達14.4倍,遠高於雪梨(13.8倍)及溫哥華(11.8倍)等國際大都市。換言之,一個家庭即使將全年收入全數儲蓄,也需約十四年才能負擔置業成本。雖然相關比率已較疫情前高峰(約20倍)有所回落,但樓價水平依然遠超全球主要市場。
同一時期,香港的家庭負債維持全球高位。根據金管局及Trading Economics數據,截至2025年第一季,家庭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88%,僅略低於2022年創下的95%高點。這反映本地經濟長期依賴房地產及信貸擴張所支撐,家庭槓桿風險依然偏高。
此外,若經濟增長放緩或利率環境持續偏高,資產價格下行與信貸質素惡化可能互相放大,為銀行體系及整體經濟帶來潛在壓力。
五、旅遊業依賴單一市場
2024年,香港接待遊客總人次約4,450 萬人次,比2023年增長約31%。其中來自大陸的旅客共有約3,400萬人次,佔總數的75%左右,顯示旅遊市場仍明顯傾向單一來源。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並以「一程多站」旅遊及便利自由行措施為主要推廣方向。
這些政策雖有助帶動客流恢復,但實際上進一步強化了香港旅遊市場對大陸客源的依賴。此外,旅發局及政府統計數據,非大陸客源市場復甦速度明顯落後,整體旅遊結構多元化不足。一旦中共出入境政策、簽證措施或經濟環境出現變化,相關風險將迅速傳導至香港零售、酒店及餐飲等服務行業,削弱整體抗震能力。
上述的依賴模式,不僅反映旅遊業結構單一,也折射出香港整體經濟轉型的困境:當地產、金融及旅遊三大支柱均呈現集中化與內循環化趨勢時,香港面對的將不只是周期波動,而是結構性韌性下降。
(本篇評論分上下文,隔週發表)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