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共央行宣布年內首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舉預計釋放長期流動性的約1萬億元,旨在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然而,業內人士警告,大規模「放水」可能加劇通貨膨脹風險,進一步稀釋百姓財富。
據《新京報》報道,5月15日,市場迎來年內首次降準落地。根據央行公告,自2025年5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下調汽車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存款準備金率5個百分點。
專家普遍認為年內仍有降準空間。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存款準備金率或降至3%~5%,甚至更低。
宏觀經濟數據顯示,4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和服務業PMI分別降至50.4和50.7,綜合PMI產出指數下滑至51.1,表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擴張放緩。經濟景氣度的下降為央行降準提供了依據。
儘管中共央行早在去年四季度即多次表態將「適時降準減息」,但實際政策至今才正式實施。央行副行長鄒瀾在上月曾公開提及將根據經濟形勢適時降準減息,以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和穩預期。
但市場人士指出,降準雖能短期內刺激消費和投資,長期來看,貨幣供應的擴張可能導致通脹壓力上升,削弱民眾實際購買力。此外,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難以解決結構性經濟問題,可能導致資產泡沫膨脹,侵蝕普通民眾儲蓄價值。
台灣經濟學者吳嘉隆此前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大規模印鈔或為應對債務危機和房地產不良資產,而非真正提振實體經濟。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加劇金融風險,而非解決經濟疲弱根源。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教授鄭政秉也分析認為,中共頻繁採取寬鬆政策,已暴露出貨幣過度發行的趨勢,甚至面臨「流動性陷阱」。他解釋,當前中國處於通縮環境,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不足,即使大量印鈔,資金也難以轉化為實際投資和消費,反而堆積為銀行系統中的「爛頭寸」(即銀行無法運用和消化的閒置資金),未能有效轉化為生產力的提升。#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