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吉利汽車」)宣布向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極氪」)提交非約束性報價函,建議私有化極氪,溢價收購極氪已發行的全部股份。目前,吉利汽車已持有極氪股本總額的65.7%,若私有化建議落實並完成,極氪將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實現私有化並成為關稅戰下從紐交所退市的首隻中概股。而此時,距離極氪在紐交所上市尚不滿一年。
極氪是吉利控股在2021年3月成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於2024年5月10日正式登陸紐交所,成為美股最快上市的造車新勢力。然而,極氪的業績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2021-2024年,極氪淨虧損分別為45.14億元(人民幣,下同)、76.55億元、82.64億元和64.24億元,累計虧損268.57億元。同期,極氪的負債率始終在130%以上,遠高於蔚來、理想、小鵬等競爭對手(56%-87%);應付帳款也從2021年的74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316億元。
2025年,極氪銷量目標為74萬輛,但截至4月底僅完成16.53萬輛,完成度為23.28%。本次收購其實早有跡象,去年11月14日,吉利控股宣布,向吉利汽車轉讓其持有的11.3%極氪股份。這筆交易使極氪脫離吉利控股的直接控制,成為吉利汽車控股子公司。
中國汽車行業洗牌:傳統上市車企自救之戰
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原有格局加速瓦解,傳統上市車企的優勢快速喪失。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龍頭企業,首次在營收、利潤、銷量、市值等方面超越上汽集團,而後者曾是燃油車時代的「領頭羊」。轉型新能源汽車成功的上市車企,已通過2024年的營收、利潤享受到時代紅利,而轉型步伐遲緩的傳統上市車企正忙於自救。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1-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滲透率從14.8%提升至47.6%。這使多家傳統上市車企面臨雙重困境:在具備優勢的燃油車市場,面臨激烈競爭;轉型新能源汽車市場,業務則難以盈利,且需要持續「輸血」。
吉利是中國民營企業的傳奇,始建於1986年,前身是一家小型雪櫃配件加工廠,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2024年,吉利控股首次躋身全球十大車企行列,旗下上市公司多達九家,分別是吉利、錢江摩托、漢馬科技、千里科技、富豪、極星汽車、億咖通、蓮花以及極氪。
早在2015年,吉利就宣布全面進入新能源領域,並提出名為「藍色吉利」的戰略目標,即在2020年前,將新能源汽車銷量在集團總銷量中的佔比提高到90%或以上(65%插電和混合動力車,35%純電動車)。然而,直到2024年末,吉利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比才達到40.81%。
2024年9月20日,吉利創始人、董事長李書福宣布吉利進入戰略轉型,要求梳理各業務板塊,釐清業務定位,調整產業結構,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順股權關係,減少利益衝突和重複投資。此前,吉利系有14個汽車品牌,如幾何、領克、富豪、極星、路特斯、Smart、雷達等。
這標誌著吉利從「多品牌擴張」轉向「集約化作戰」,過去半年,吉利控股開展了多項公司和品牌整合。在極氪和領克品牌整合後,雙方研發投入預計降低10%-20%,供應鏈成本下降5%-8%,產能利用率提升3%-5%。極氪私有化正是這一戰略的延續,旨在整合資源、提升效率。
美中關稅戰衝擊:吉利全球化戰略承壓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吉利全球化之路備受挑戰。4月8日,美國財政部部長貝森特在回應「會否將中國公司踢出美股市場時」表示,「在關稅談判中,所有的政策選項都是可能的。」
5月2日,兩位美國國會議員致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保羅·阿特金斯,要求對25家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中國企業採取行動,暫停交易並強制摘牌。
5月7日,中共證監會主席吳清公開表示,要創造條件支持優質中概股企業回歸內地和香港股市。同日,吉利汽車於港交所發布公告,向極氪提交非約束性報價函,建議私有化極氪。時機選擇如此「巧合」,不禁讓人產生聯想。
2024年,中國向美國出口汽車約10萬輛,以燃油車為主。吉利控股旗下的極星和富豪是向美國出口電動汽車的主力,出口近3,000輛。然而,在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執行高額關稅後,今年1-2月銷量銳減。
吉利在加拿大和歐洲市場同樣受到高額關稅制約,推高其成本。此外,吉利還有自歐洲向美國的出口業務,若美國對歐洲進口產品徵收關稅,將導致吉利的利潤率下降。
吉利戰略轉型:風險分散與長期價值
吉利的全球化布局始於2010年收購富豪,此後陸續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汽車、英國倫敦的士公司、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入股了平治母公司戴姆勒、Aston Martin、雷諾南韓等公司,由此吉利獲得了核心技術、市場營銷渠道和客戶基礎等重要資源。
2025年3月20日,吉利汽車宣布將加速全球化戰略布局,充份利用領克、極氪、富豪等資源優勢加速協同。然而,關稅壁壘和地緣政治風險迫使吉利重新審視資本結構,極氪私有化成為應對策略之一。
對於這次極氪私有化退市,吉利否認與地緣政治因素有關。李書福表態稱,公司將審時度勢,持續推動旗下汽車業務整合,回歸一個吉利,提高創新和盈利能力,持續創造長期價值,打造全球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集團。同時,仍將保持與美國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密切溝通與合作。
吉利對極氪的私有化並非權宜之計,相較於比亞迪、長城等車企,吉利的全球化布局更為均衡:富豪、極星、極氪、領克深耕歐美高端市場,寶騰和幾何拓展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風險分散能力更強。
5月12日,美中兩國聯合發布「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聲明指出,在90天內,美國對中國整體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商品關稅從125%降至10%。
儘管貿易緊張有所緩和,汽車行業仍面臨長期不確定性。吉利的多品牌戰略和私有化舉措為其提供了靈活性,但能否在新能源領域突圍,仍需技術突破和市場驗證。
結語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全球汽車產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吉利能否成功轉型新能源汽車領域並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取決於其在技術創新、品牌高端化及國際化戰略的執行力。
此外,吉利還面臨全球供應鏈重構、歐洲與美國政策壁壘趨嚴以及國內市場價格戰加劇等外部壓力,如何平衡成本控制與核心技術投入,將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