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海外學者去年成立「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劃」,近日上載《半世紀的抗爭——香港2019年社運口述史》的新書,供市民免費下載。該書訪問了11位分別從70年代起已參與香港社運的離散港人,包括2019年「銀髮族」抗爭者楊寶熙、前民主派區議員任啟邦、前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等。作者希望透過被訪者的微觀歷史,展現近數十年來香港社會的宏觀政治變遷。
該書共有166頁,編輯小組成員包括身在北美和英國的青年學者黎恩灝、崔永健、陳啟睿、黃智斌及蔡俊威5人,而負責撰寫訪問的作者包括崔永健、前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等逾十人。全書收錄了11個口述歷史訪問,受訪者的職業背景包括律師、作曲家、工會組織者、護士、前區議員、退休人士、中學生、學運參與者,以及年少時移民到加拿大的港人。
受訪者的政治參與橫跨數十年,從1970年代至今,歷經1989年六四事件、2003年反23條、2007年扎鐵工潮、2009年反高鐵、2012年反國教、2014年雨傘運動,最終彙聚於2019年反送中運動及其後的離散經驗。
作者解釋,香港在2020年實施《國安法》後,有關香港社會運動、群眾抗爭的大眾刊物陸續成為被審查的對象,所以在艱難的條件之下,更需要保存、傳播香港社群的記憶、聲音、想法與歷史,「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劃」便在去年開展。計劃希望連結流散各地的香港人,將他們的生活、思考與參與香港民主運動的經歷,再次呈現於香港離散社群和國際社會。
「國粹派」楊寶熙曾將自己「非政治化」
其中楊寶熙在專訪中憶述,1970年代讀書時曾是「國粹派」學生,忠於中共政權,參與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活動。然而,在「四人幫」倒台後,她發現一切都是政治騙局,於是徹底將自己「非政治化」,專心從事教學工作。
2008年,她參加朱凱迪舉辦的「大埔精華遊」,後來支持2009年反高鐵運動,之後再參加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雨傘運動等。2019年7月,在朋友建議下,她發起並組織了一系列「銀髮族遊行」,以聲援年輕抗爭者。
羅卓堯就余慧明被捕感到內疚
羅卓堯受訪時憶述,曾加入學聯並擔任代表會副主席,以學生組織代表身份持續參與一系列社會運動,包括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2014年雨傘運動等。他曾考慮全職投入社運,但最終選擇醫護工作,因為擔心與普通人生活脫節,會難以有效說服他們支持自己的理念。
他沒有預料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規模如此之大,起初只以普通參與者身份上街。在6月12日,他在現場為受傷的年輕抗爭者提供急救,並因此結識其他懂急救的人,組成了急救隊。
同年,他參與了醫管局員工陣線的籌備工作,並協助缺乏組織經驗的醫護人員,沒想到工會成立後不久就發生2020年疫情爭取封關罷工。他亦就主席余慧明因民主派初選案被捕感到內疚,因為他沒有擔任主席。他在收到勞工處要求解釋工會活動的信件後,認為是政權打壓公民社會的時間表和策略,最終決定離開香港。離港時,工會正在討論是否解散。
另外,海外港人組織「香港行動文獻庫」(Hong Kong Action Archives)本月17日至26日將於英國倫敦舉行「記憶對視」(WAYS OF REMEMBERING)展覽,回顧香港歷史,其中最後一天26日將舉行《半世紀的抗爭——香港2019年社運口述史》新書分享會。@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