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齣香港電影《風林火山》引起了不少網上討論。這部電影還未公映,不知道它與神秘學有沒有關係。不過,「風林火山」這個典故卻是十分有趣的。它源出於《孫子兵法,軍事篇》:「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可是真正將這些格言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並不是在中國戰場,而是在日本戰國時代。當時甲斐國(即現在日本的山梨縣)武將武田信玄在使用的軍旗上寫上「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後來著名日本導演黑澤明的《影武者》便是改編這個典故拍成電影。
中世紀的日本固然汲取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軍事智慧,但《孫子兵法》在當時日本並不流行。武田信玄採用孫子兵法的格言,並將其在戰場上實踐,有賴於身邊的軍師。戰國時代日本有四大軍師(大概相等於中國的諸葛孔明吧),分別是山本勘助、宇佐美駿河守定行、太原雪齋、立花道雪。山本勘助正是武田信玄的軍師,也是向後者獻計採用孫子格言的人。如果以身世論,山本似乎沒有甚麼可能成為軍師,因為他年幼時左眼失明,右腿殘疾,父親準備讓他出家成為僧人,但最終獲諸侯收養為義子,學習劍術和軍事,據說還成為劍術和築城的高手。山本的悲劇是儘管在無數次戰役中取勝,但在其中一次戰役中被敵方看穿戰術,據說為了贖罪,單騎闖入敵方戰死。
日本戰國時代有很多史實尚未釐清,再加以小說家的渲染,成為浪漫悲情的歷史。不過,這段歷史的最大疑團是如果最後不是由德川家康勝出,那麼日本之後的歷史會有甚麼改變?假如是由武田信玄,或者織田信長統一日本,跟着下來的鎖國,以至明治維新,甚至20世紀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不同的結果嗎?
日本戰國時代的最大謎團是:差不多完成統一大業的織田信長,竟然被下屬明智光秀叛變,被困於本能寺,最後切腹自殺,連屍體也找不到(在高野山的織田信長墓只不過是衣冠塚)。日本人之所以認為如果由織田信長勝出,日後日本的歷史會改寫,原因在於織田是一個反傳統的人物,由他執政很可能不會出現日後鎖國200年結果,對於西方的知識和科技,織田相信很樂意採用。不過,織田嗜殺,日本在德川家康時代的穩定局面,可能又會出現變化。
常言道,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教訓。武田信玄和織田信長雖然武功蓋世,但最終也輸給德川家康,這個故事又給了我們甚麼教訓呢?◇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