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老牌連鎖超市企業人人樂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標誌著這家曾紅極一時的零售巨頭即將退出資本市場。

根據公告,人人樂的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觸發了三項退市條款。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僅14.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驟降49.86%;總資產縮水50.94%,淨資產為-4.04億元。股價方面,截至4月30日停牌前,公司股價年內下跌超40%,連續多日跌停,總市值僅剩16.24億元。

「報表重組」式保殼行為無法持續

人人樂是成立於1996年的深圳老牌零售企業,曾是行業翹楚,與華潤萬家、新一佳超市併稱為「廣東超市三巨頭」。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大賣場、Le Super高端精品超市、人人樂百貨以及網購生活超市。2010年,人人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然而好景不長, 2014年和2015年分別虧損4.61億元、4.75億元,並進入ST狀態,已經退休的創辦人何金明被迫重出江湖。

2016年,人人樂通過出售物業實現盈利得以摘帽。但自身造血能力並未恢復,2017年和2018年又分別虧損5.36億元、3.55億元。2019年4月,人人樂因為連續兩年虧損再一次被ST。同年7月,何金明將公司控股權轉讓給了一家國有獨資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然而,經營並未帶來轉機,公司依然靠轉讓資產維繫上市地位。

2020年,人人樂再次通過變賣資產實現盈利,但這種「報表重組」式保殼行為令公司經營繼續惡化。根據2021-2023年的年報,人人樂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分別為-7.95億元、-5.4億元和-5.79億元。

2024年末,公司突擊出售13家子公司股權,帳面錄得6.4億元投資收益。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人人樂擁有門店僅剩32家。

然而,審計發現這些交易多為關聯交易,存在合規性問題。例如,西安配銷公司的轉讓價格顯著高於評估值,明顯溢價的「左手倒右手」操作引發會計準則合規性質疑。

更嚴重的是,部份股權轉讓協議包含對賭條款和優先回購權等或有事項。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此類附帶條件的交易不得確認處置收益。這直接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財務報告出具保留意見,指出兩大核心風險:持續經營能力存疑和資產減值計提不足。

「無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不僅否定了人人樂的財務自救努力,也直接觸發退市風險警示。審計意見直指公司經營困境的本質:長期虧損、資產質量惡化和流動性危機。這些問題疊加,宣告了人人樂自救的徹底失敗。

人人樂的五大結構性問題

人人樂的退市危機並非簡單的經營失誤或市場偶然波動,其存在以下五大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第一、組織結構臃腫,行動遲緩而被動。人人樂的組織結構層級冗長、決策緩慢,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線下為主的時代尚能運轉,但在數碼化與消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顯得極為僵化。

公司總部對門店擁有極高的控制權,導致一線營運缺乏靈活性,門店經理想做一些簡單的促銷調整都需要逐級審批。這種結構性僵化,使得人人樂很難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更別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營運模式。

第二、盈利模式落後。人人樂過度依賴「通道費」,即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陳列費等。在這種模式下,公司更依賴KA(關鍵供應商),貨架也主要呈現KA主推的商品,而非消費者真實需要的商品,這使得商品的吸引力與競爭力不足。

尼爾森數據顯示,2018年大型商超客流量同比下降4.6%,但陳列費收入逆勢增長12%。在零售終端資源稀缺且強勢的時期,品牌商為了市場佔有率不得不接受零售商的費用要求,但這種「掠奪式收費」導致商品價格普遍偏高;而規模較小的供應商因交不起費用,很難入駐大的商超。

第三、供應鏈體系的崩塌。零售的核心是供應鏈,而人人樂供應鏈危機在採購、物流、供應商關係三個維度集中爆發:採購體系過度依賴區域代理商,直採比例不足,導致商品成本高;物流網絡仍採用「總倉-門店」二級配送模式,與競爭對手「RDC+FDC」多級網絡相比,庫存周轉天數差距大。

而在供應商關係方面,由於人人樂長期拖欠貨款引發上百宗訴訟,直接導致多個品類斷供,造成「商品缺貨-顧客流失-營收下降」的惡性循環。這些問題不但影響公司營運效率,還加劇了公司的財務惡化。

第四、企業定位模糊、成本居高不下。在商品品類豐富度、交易時間靈活性、價格競爭力及配送服務便捷性等方面,互聯網電商對傳統大賣場形成顛覆性衝擊,人人樂原有的渠道優勢逐漸喪失。

此外,人人樂門店遵循「省會城市核心商圈+萬平米大店」的布局法則,這種重資產模式在與互聯網電商競爭中成為沉重負擔。隨著固定門店租金和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一旦銷售額下滑,固定成本壓力便迅速放大,形成「成本-虧損-閉店」的惡性循環。

第五、管理層變動頻繁,企業戰略無法持續。人人樂曾試圖通過多元化業態布局來尋求突破,比如精品超市Le super、新型大賣場Le supermarket、社區生活超市Le life、社區生鮮超市Le fresh、百貨及購物中心等,但由於缺乏系統性規劃和持續投入,最終未能成功實現戰略轉型。

自2019年國資入主起,人人樂在短短6年內三換董事長。每一次變動,都伴隨著戰略方向的大幅調整。比如,何浩擔任董事長時,人人樂大膽試水7種新業態;而到了侯延奎掌舵時,則為了削減成本而大規模關店,此舉加劇了公司核心業務的萎縮。

傳統商超行業處於衰退困境

人人樂的退市危機並非個例,而是傳統商超行業整體衰退的一個縮影。

以家樂福為例,這家曾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的外資零售巨頭,在進入中國初期憑藉大賣場模式、高性價比商品和供應鏈優勢迅速擴張,門店一度突破300家。然而,隨著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電商衝擊的加劇,以及本土零售企業的崛起,家樂福逐漸失去了市場優勢。到2024年底,其全國門店僅剩4家,累計虧損達到67億元。

再比如,曾被譽為「民營超市第一股」的永輝超市,從2021年起就陷入持續虧損,三年累計虧損超過百億元。其高調進軍會員店、倉儲店、生鮮電商等新零售業態,試圖自救轉型,但多線作戰導致資源分散,未能形成有效閉環,反而加劇了財務壓力。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報告,2024年,連鎖超市行業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銷售總額和淨利潤同比出現下降的企業分別達到57.4%、53.2%,其中,近半數超市淨利潤降幅大於10%。在銷售額增長的企業中,2/3的企業利潤沒有實現同步增長。

雪上加霜的是居民的消費疲弱。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GDP增速約為5.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7%,但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卻顯著滯後。這一「消費滯漲」現象表明:即使老百姓手裏稍微有點錢,也更傾向於摀緊錢包。

消費信心不足、收入增長乏力,再加上對未來經濟的謹慎預期,成為了壓制消費的「三座大山」。而傳統商超作為「高頻低毛利」的典型零售業態,最直接承受這一變化帶來的衝擊。

結語

人人樂的崩塌,發生在居民消費信心持續下滑、支出趨於保守的時代。人均收入增速放緩,消費意願轉弱,而房產、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持續上升,壓縮家庭可支配消費空間。與此同時,年輕人更看重性價比,老年群體則趨於理性、謹慎,消費行為整體呈現出保守、低慾望的特徵。

在這樣的結構性低消費環境中,傳統零售業態的弊端被迅速放大,人人樂的退市不僅是企業自身困境的終局,更成為中國傳統零售模式失靈與社會通縮趨勢加劇的標誌性事件。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