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與一個名題為「潛意識如何影響你的行為」的講座,令我回想起以前擔任社會工作時遇到沉重而複雜的個案。當時注重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活用輔導技巧提升案主對自己的認識,加強他們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潛意識的心理分析需要較長時間的輔導服務﹝一般六個月以上﹞,在香港急速的節奏中,哪位案主願意投入那麼長時間來治療心理?加上非牟利機構的社工公務繁重,為案主進行八節的心理輔導已十分難得。很多時更是案主主動放棄治療。因此「潛意識」的應用早在我腦海消失。
講者引用生離死別及糾纏的人際關係作講解。一名獨生子少年與家中狗兒相處多年,彼此一起成長,少年已視他為家人,親如手足。某天,狗兒遭車撞斃,少年頓失情感依靠。父母忽略他的創傷,少年又得不到他人的適切安慰。這段慘痛記憶將埋藏他的腦部。長大後,應是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的階段。可越是他最重視的女伴,他越不敢向前邁進關係,原因是他害怕驟然失去愛、失去情感依附,令他再度經歷創傷。最詭吊的是當事人未必意識到年少時狗兒離世對他的影響﹝因此稱為潛意識﹞。
講者又舉例一名女童長期受父親肢體虐待。長大後,她選擇的幾個伴侶也虐待她,每段關係都以暴力結束。一般人難以明白;既然曾受傷害,應該加倍提高警覺,選擇一些舉止斯文的男子便是。人總是複雜的動物,同時情感關係是雙向的。女童被毒打那刻,父親發出酒味,喝斥她,罵她蠢材,屋外傳出喧鬧的車聲。這些環境狀況一一埋藏在她腦內。長大後,她的男友大罵她蠢材,口腔發出難聞的酒氣,剛巧屋外傳出刺耳的車聲,勾勒她受父虐待的情境。她不期然地失控起來,拳打腳踢,胡亂拋擲家中硬物。男伴又不甘示弱,結果……原來女方對殘缺的感情也得負上責任,因她的情緒失控,導致關係僵化。
建立人際關係,個人往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行為偶然受制於潛意識。以後遇上個案,我對案主將進入深一層次的了解。@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