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6年歷史、位於尖沙咀的地標戲院「海運戲院」今日(1日)迎來最後一日營業。戲院早前宣布隨着租約屆滿,戲院將於2日正式結業。消息傳出後,不少市民趁機入場「打卡」道別,當日六場電影全數售罄,其中晚上三場「盲盒場」尤受歡迎,戲票早已賣清,觀眾需排隊領票及購票。
有市民認為,戲院近年客量減少,結業在所難免,但仍感不捨。亦有人批評觀眾只在最後一天才表達懷緬,平日卻欠缺實際支持。有市民表示,戲院配套完善、音響出色,惟近年觀影習慣改變,加上北上熱潮帶來競爭,最終難以維持。
有觀眾慨嘆:懷緬不如平日支持
從事攝影工作的觀眾Laurence表示,對海運戲院結業感到可惜:「我覺得有些人純粹趁結業才來懷緬,如果真的有心支持,其實平時都可以入場看電影。」他又指,自己較喜歡觀眾較少的場次,「沒有那麼大壓迫感,會看得舒服一點。」
他認為觀眾應早些支持本地戲院,批評「最後一日爆場沒有意思」,形容這情況與其它結業戲院如銅鑼灣戲院相似,「最後幾日才湧入去,太遲。」
北上睇戲變普遍 票價低、設施新成吸引力
近年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亦對本地戲院業界造成壓力。多名市民認為,不少深圳、廣州戲院票價相對便宜,配套設施新穎,加上與餐飲、購物一站式結合,成為吸引港人「過大海睇戲」的原因之一。
「深圳戲票不用50元,場又新又舒服,順便逛街食東西,加起來比在香港睇一場戲便宜。」有市民對記者說。亦有受訪市民坦言,香港戲院缺乏創新,難與北上觀影體驗競爭,「香港的戲院很久沒變化,沒驚喜。」
有市民認為年輕人耐性不足
另一名已在海運戲院觀影約20年的觀眾表示,自己是從小看戲至今,對戲院結業感可惜。他認為影視串流平台興起,加上現代人「看電影要求快、有結果」,大大影響戲院生存。
「現在人看電影經常快轉,一直按fast forward,根本不是欣賞電影。兩三個小時坐不定,會覺得悶。」他認為,這種「結果導向」心態,影響觀影文化,也令電影創作者心血被忽視。
但他覺得結業潮並非單純與經濟掛鈎,「不是真的沒錢,而是大家沒心機下來看一套電影。寧願將錢花在其它娛樂,都不想用時間看電視。」
老顧客憶童年:舊海運裝修堂皇、有堂座
亦有紅磡居民表示,過去20年經常到海運戲院觀影。他憶述90年代舊海運戲院仍有堂座、超等座位,場地更大、裝修堂皇:「當時看過《忍者龜》,印象好深。」
雖然戲院已裝修,座位及設備更新,但是他坦言「地段不算方便」,較少地鐵直達,影響人流。他認為疫情令娛樂消費轉型,加上串流平台與手機遊戲興起,戲院難敵時代巨輪。@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