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中,本應是中國消費市場最為活躍的時段之一。然而,就在「6‧18」購物節前夕,江蘇、重慶、湖北、廣東等多個省市,卻陸續爆出家電、廚衛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國補」無法申領的情況,引發消費者普遍質疑與不滿。

這項被宣傳為「提振內需、釋放消費潛力」的補貼舉措,如今卻陷入大面積暫停、限額發放甚至直接中斷的境地。這並非中共第一次在消費刺激政策上「爛尾」,早在2009年「家電下鄉」時期,就因財政匱乏和機制混亂,出現過「地方補不過來、農戶買不到」的尷尬場面。十幾年後,同樣的問題再度上演。

地方政府:「補貼消費」異化為「政績衝動」

2024年,中共推出以舊換新「國補」政策,意在通過補貼鼓勵消費者更換家電、家居、數碼產品等耐用消費品,以刺激內需並推動綠色經濟轉型。政策覆蓋雪櫃、冷氣機、手機、平板、汽車等品類,2025年進一步擴展至微波爐、淨水器等,總資金規模達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然而,「國補」資金消耗速度明顯超出當局預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申領補貼資金已超1,500億元,佔全年額度50%。預計6月資金消耗將升至500億元,半年累計耗費資金規模達2,100億元,佔總額度70%。多省市因資金透支被迫將補貼「限額限流」,甚至「緊急叫停」。

6月1日,江蘇率先調整補貼政策,線上補貼全面停止,線下補貼每日限額670萬元。6月3日,重慶官方宣布,家電以舊換新12億元補貼資金已提前耗盡。6月5日起,暫停家電補貼,手機數碼補貼改為每日限量發放。

廣東各地的補貼政策則呈分化狀態,其中,廣州、佛山、湛江等地智能家電補貼暫停,深圳僅保留智能家居品類補貼,東莞、江門等地則保持有限額度發放。此外,遼寧國補僅大連地區可用,河北、山東、廈門等地採用限量發券形式,而湖北的京東、淘寶等平台則顯示「國補升級中,暫無法使用」。

表面上看,「國補」出現短期內資金大規模消耗、大範圍「斷檔」的現象,似乎是由於「民眾響應積極、需求爆發」。然而細究背後,便可發現這並非是由下而上的自發消費升級,更像一場由上而下的「動員式消費」。地方政府為完成經濟指標,將國補當成「刷數據、搞政績」的工具,大搞短期衝量、政治動員。

以廣州為例,4月29日,廣州發布《關於動員全市社會組織加力支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組織志願者、社區工作者深入社區、商超等場所開展政策宣講;設立便民服務站點,提供「政策諮詢、舊物評估、活動引導」等一體化服務;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宣傳、團購、置換、回收等方式,形成「政府引導、協會主推」的短期衝量機制。

這種「政策異化」並非偶發,而是體制性因素所驅動。在經濟持續低迷、房地產與出口同時減速的背景下,中共被迫將「擴大消費」作為穩增長的關鍵。而地方政府則因無法通過賣地獲得收入,只能依賴中央專項資金支持,於是便形成一種「政策套利結構」:地方爭搶資金–>行政手段製造「需求」–>實現數據放量–>再申請下一輪撥款。這種非市場驅動的行政消費熱潮,註定不可持續。

市場亂象:「政策紅利」淪為「騙補盛宴」

「以舊換新」的本意是盤活存量消費、提振內需,但當資金快速釋放、制度缺乏有效監控時,卻成為部份商家套利的工具。在這輪國補潮中,最廣泛的亂象莫過於「先漲價後打折」。不少平台與商家在補貼上線前悄悄漲價,再借「國補」掩護打出大促旗號,看似優惠實為原價,一些商品甚至在補貼後價格高於之前「無補貼」階段的價格。

比如,某品牌冷氣機在補貼前標價3,299元,國補政策上線前漲至3,699元,宣稱「享600元國補,到手3,099元」,但實際上僅比原價低200元,甚至不如無補貼時期平台促銷價,而普通消費者對促銷套路和補貼規則了解有限,難以識別「假優惠」,這就導致補貼並未真正惠及消費者。

此外,還有更隱秘的「刷單騙補」、「跨平台套補」行為。商家利用批量註冊帳號,通過自動化腳本製造虛假訂單獲取補貼,用同一商品或單號在不同平台重複申報補貼,部份直播電商平台甚至在暗網招募「刷單代理」,形成完整灰色產業鏈。

家電和數碼產品因補貼金額高(最高可達20%或2,000元)成為套補重災區。由於虛假訂單涉及海量數據,需跨平台、跨地區協調,監管難度很大,尤其是中小平台或直播電商的監管漏洞更多。

面對亂象,中共市場監管總局不得不於6月9日緊急發布合規提示,要求綜合電商、直播平台、跨境電商等平台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大數據殺熟、虛假營銷、刷單炒信等國補商品騙補套補行為被曝光。但問題在於,平台治理存在天然訊息不對稱,而補貼行為又多依託線上操作,監管只能依賴商家自主申報與抽查驗證,難以從根本上防範。

商業結構失衡:線上頭部平台壟斷,線下中小商戶崩盤

政策設計上,「以舊換新」更多依賴電商平台操作。消費者需通過京東、天貓等指定平台提交申請、上傳憑證、選擇合作商家,這就導致資源高度集中在頭部平台,並通過平台「算法分發」、「定向推送」、「主播推薦」等形式集中分配。

結果是,京東、天貓等頭部電商平台憑藉流量、算法與補貼聯動形成虹吸效應,掌控了超過70%的補貼流量;而線下中小商戶則因訊息落差、技術門檻、流量不足而被邊緣化,遭遇客流下滑、閉店潮和裁員潮。補貼成為平台的流量工具,卻未能傳導至實體經濟。

數據顯示,2024年「6‧18」期間,​​京東聯合二十多個省市政府發放消費補貼,家電家居品類在北京、河北、湖北等7個省市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0%;11座城市的京東MALL和體驗店同比增長超70%。同期,蘇寧易購3C類以舊換新訂單量翻倍,萬元以上手機訂單增長超70%。

這是一場典型的「結構性傾斜」:表面上是普惠全民,實則補貼紅利大部份被頭部平台吸收,而本應借政策完成轉型的中小商戶卻成為「犧牲品」。許多門店訂單大幅減少,不得不裁員或停業,進一步拉大了線上線下的收入斷層與就業分化。

更嚴重的是,平台主導的價格邏輯正在替代市場邏輯。為了迎合補貼規則,商家不斷壓低標價以換取流量與展示機會,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導致產業鏈條普遍承壓,最終陷入「政策依賴–低價競爭–產能過剩–中小商戶退場」的惡性循環。

結語:行政權力控制不了市場規律

從短期看,「以舊換新」似乎帶動了一波消費熱潮。但實際上卻掏空消費能力,造成「消費透支」。大規模的財政補貼使居民消費被短時間聚集「拉爆」,產生「消費假象」。然而,補貼並不能解決「收入停滯、信心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一旦補貼結束,消費將迅速冷卻,陷入「有補貼才買、沒補貼就觀望」的惡性循環。

國補「斷檔」的背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何中共的刺激政策總是「爛尾」?原因在於,政策制定者對市場規律的漠視,以及對行政命令的過度迷信。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權力控制欲」,相信補貼可以萬能,相信指令能替代市場,但卻屢屢在現實中被打臉,越想干預,就越混亂;越要控制,就越失控。當權力妄圖取代市場機制,最終帶來的不是繁榮,而是秩序失衡、信任透支與資源浪費。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