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經濟不景氣、留港消費慾下跌的情況下,「治癒經濟」與「回憶經濟」成功跑出,殺出一條血路。這兩股經濟潮流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都是捕捉消費者內心深處渴求安慰、緬懷過去的情感,成功轉化為商機。

所謂「治癒經濟」,指的是利用療癒系元素來緩解當代都市人生活中的壓力與焦慮,通過可愛、舒壓的產品角色和文化符號,滿足人們對精神慰藉的需求。這股風潮的代表包括近年紅遍亞洲的日本角色Chiikawa、香港本土玩具品牌Labubu,以及在全球Reboot的經典兒童節目《天線得得B》。這些角色以溫暖、呆萌的形象迅速攻佔各種年齡層的市場,從公仔、玩具、文具到潮流衣飾,無一不彰顯其強大的治癒魅力。

它們的表情和肢體動作極其簡單卻充滿細膩感情,輕易激發起受眾內心柔軟的共鳴點,令人不禁發出「好治癒!」的感嘆。這種微妙的治癒力,不僅僅是形象的可愛,更是一種現代社會情緒宣洩的渠道,當工作與生活的壓力達到頂點,療癒系角色提供了簡單直接的精神避難所。
至於《天線得得B》的重新崛起,則代表著一種特殊的療癒情懷,曾經承載80、90後集體童年回憶的電視節目,如今透過IG超短片,帶給成人觀眾一種特殊的情緒安慰。這種療癒背後同時也揭示了另一經濟熱潮的巨大商機——「回憶經濟」。

「回憶經濟」的核心動力源於現代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透過復刻昔日偶像、歌曲、電視節目和影視作品,成功勾起觀眾的集體回憶,從而創造新的消費熱潮。近期香港樂壇尤其明顯,鄧麗欣、林峯、謝霆鋒等一批昔日偶像重現幕前,透過演唱會重新點燃市場熱情,門票收入與口碑雙豐收。這些演唱會不僅吸引了當年的忠實粉絲,也成功圈粉了新一代觀眾,透過歌迷的跨世代延續,將「懷舊」變成商業利器。

這兩種經濟模式的流行,正說明了現代社會消費心理的趨勢:疫情過後,人們普遍面對更多心理壓力與不確定性,治癒元素作品因此爆紅。人們渴望通過輕鬆、可愛、溫暖的元素緩解焦慮,追求精神療癒。另一方面,則是透過過去的美好回憶,建立起與現代生活的連結,緩解當下的不安與失落。
無論是「治癒經濟」還是「回憶經濟」,其核心都是對情感共鳴的精準捕捉與商業化運作。這種模式的成功,或許不僅是一場短期的熱潮,更代表了未來市場中的「情緒價值」消費趨勢。從更廣義的文化現象來看,治癒經濟與回憶經濟的成功也反映了現代人內心深處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與渴望。無論是可愛的治癒角色,還是熟悉的懷舊元素,都成功地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與慰藉品。◇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