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參加了身心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e/ NLP﹞的工作坊。香港工作時曾參加類似講座,欲溫故知新。同時,不同講者演繹手法不一,且在英國社會的環境下,好奇主持人怎樣教導這課題。這工作坊由專為東歐人服務的慈善機構舉辦,即使我是亞洲人,他們無任歡迎,而且費用全免。想不到全是清一色的波蘭人﹝連同講者﹞,只有我一個香港人。他們大都在英國定居十多年,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其實他們可以隨便說波蘭語,但他們尊重我,彼此交流也是英語,令我對他們產生好感。

甫開始,講者請我們相信「每人在當下已用盡資源做到最好」作為人際互動的假設。NLP重視個人所說出的話語,語言影響行為,也反映內心。很多人也說過「我嘗試…」,例如:「我嘗試找工作」、「我嘗試減肥」等,原來是大錯特錯。因為「嘗試」可以只留在腦海,而沒有實際行動。正向、積極的說法是「我正在網上尋找工作」、「我正在做運動減肥」等例子。有一句大都移英香港人也說:「我的英語不光靈」,其實是消極的想法。說這話的人停滯現在,沒有激勵作用。反而說「我正在學習英語」便引發積極的行動。因此以後不要說「Try my best」,而是「Doing my best」。

另一環節是以自己、對方和局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講者邀請我們分享小難題,藉此應用此技巧。我也樂於分享外子的健康問題如何困擾我。事緣外子於去年被診斷為糖尿病,但他沒有改善身體的意圖,照樣整天呆在家中,不肯運動。我不想嘮叨,勸他一兩句即止,然後我照常跑步,好讓他看見我身體力行,作為榜樣。可惜,即使我如何表現活躍,也撬不動頑固的石頭,內心氣憤,也感到他懦弱。這是我的角度。其後,講者問我外子的看法,我現在變成外子:「我有自己計劃,你經常投訴我不運動,很煩厭呀!我最憎跑步,筋骨衰退,我不願騎單車。」第三步驟,我變成旁觀者,說:「妻子很關心丈夫身體,她目的為他好。丈夫不願意做劇烈運動,但仍願意每天步行30分鐘。此外,他少外出飲食,避免吸收高鈉高脂的美食。」期間,講者誘導我說出外子的飲食習慣。

講者認為要一個從來不做運動的人跑步是難事,但外子願意步行已很難得,加上清淡的飲食,他已在當下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控制病情。我站在他和旁觀者角度,問題顯得更立體,不再糾纏他不做運動的死結。@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