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中共地方財政吃緊的背景下,企業和民眾頻繁遭遇「罰款式執法」。其中交通、城管等部門成為主要執法主體,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密集處罰、重複檢查增加財政收入,引發社會強烈反彈。
近年來,地方政府「只要沒錢就想辦法罰款」這一說法在中國民間頻頻流傳。一些地方政府為緩解財政壓力,頻繁通過交通違章、城市管理、市監執法等手段對企業和個體經營者進行密集檢查與處罰。受罰者包括中小企業主,還有普通市民與農民。
據《中國新聞周刊》6月21日報道,江蘇一名農民因銷售未經檢疫的羊肉,僅獲利180元(人民幣,下同),卻被市場監管局開出10萬元罰單;山東一家公司從2021年到2023年連續三年每年接受上百次行政檢查,疲於應付,生產營運嚴重受影響。
目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福建等20餘省份陸續出台整頓「涉企執法」的政策文件,並啓動專項整治行動。
江蘇常熟居民賀麗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女兒經營的服裝廠因採購價值15萬元的服裝商品被認定涉嫌侵權,最終遭罰款30萬元。「來檢查的人說,這些商品沒有註冊商標,要判刑的。現在他們真的窮瘋了,動不動就罰款。」
她還說,當局不僅處罰,還強制企業採購指定設備。「有的安防產品質量一般,但若不買就以安全隱患為由罰款。」
江蘇泰興市經營餐館的劉和陽也有類似遭遇。「原來煤氣罐80元一瓶,現在要換成政府指定的新罐,每瓶140元。不買就不給換氣。」他說,連居民家用煤氣錶也被要求更換為「官方指定」的,不更換就切斷供應。
除了針對企業和商戶罰款,不少地方還將執法目標延伸至社區居民。鄭州一小區居民孫浩告訴記者,最近他所在小區門口的城管和交警明顯增多,專門查罰亂停放的單車。「被抓到就罰50元到100元,有人一天被罰兩次。」
他還表示,交警執法常常在路口「設伏」,以停車違規為由現場開單扣分。「聽說交警內部還有提成制度」。
社交媒體平台也流傳出多個影片和評論表示,地方執法部門存在標準不一、執法隨意的現象。浙江某縣城因開展環境整治,頻繁對攤販、沿街商戶開罰單。有網民在抖音評論區留言稱:「罰多少全看他們心情。」也有網民表示:「一個門店今天被罰三千,隔壁只被口頭警告。」
地方政府以「罰沒收入」來增加財政資金的現象引發輿論關注。據中共財政部數據,2024年全國非稅收入達44,730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其中,河北同比增長110%、湖北102%、陝西100%。青海、吉林等地的罰沒收入雖有下降,但降幅有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省份並未公開全年罰沒收入。
據記者統計,截至6月,全國已有超過25個省級行政區出台專項整治方案,逾六成地區建立「聯合檢查機制」,福建、廣東、浙江等地更開發在線申訴平台,便於企業舉報重複執法和過度干預。
武漢維權人士周先生認為:「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策,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關鍵的是,地方執法部門上繳的罰沒收入往往有一定比例返還給地方財政。罰得越多,返還也多,這就激勵他們繼續這麼幹。」
周先生表示,在地方財政持續承壓的背景下,「亂罰款」不僅加重企業和民眾負擔,也可能損害政府公信力。#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