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半夜痛風突然發作,怎麼辦?本文分別從中醫與西醫角度,解析痛風的成因,並為您介紹實用的自我調養原則與有效的防治手段。
痛風最常發作在大腳趾的關節處(第一蹠趾關節);發作時,受累關節會出現發熱、腫脹與壓痛,甚至連輕輕觸碰都令人難以忍受。
預防與改善痛風 中醫講究整體調養
中醫將痛風歸為「痹證」、「歷節風」或「痛痹」等病證,主要由熱、濕邪侵襲,引發氣血運行不暢,加之脾虛運化失調、肝腎虧虛等內因所致。
預防與改善痛風,中醫採用下列方法以調理臟腑功能與體質:
一、自我調養原則
1.清熱祛濕通絡以土茯苓為佳品
■ 做法:每日以50〜90克土茯苓乾品泡水代茶飲用,可治療痛風。
功效:土茯苓性平味甘,入肝胃經,有「清熱瀉火、祛濕通絡」的功效。
■ 若配伍薏苡仁、赤小豆、白朮,則有「健脾化濕」的作用。
2.宜溫陽散寒
■ 痛風好發於夜間或天冷時,故應注重保暖避濕,尤其腳部保溫最為關鍵。
3.避開寒飲冷食,多吃清熱利濕食物
■ 避開冰冷生寒飲品,如冷飲、冰啤酒等,堅持喝溫熱水或藥茶,以保以護脾胃陽氣。
■ 勿食煎炸、燒烤、辛辣刺激物等食品。
■ 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苦瓜、冬瓜、絲瓜等。
4.順應時令,調和情志
■ 保持良好情緒,避免勞倦憂思,並順應四時變化。
■ 中醫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春換季時,痛風體質者應特別注意保暖與節制飲食。
二、以外治法輔助
■ 針灸:中醫常通過針刺「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陰陵泉」等穴位,調理肝、脾、腎功能,改善代謝與氣血運行。
■ 拔罐、刮痧、艾灸:這些方法亦可幫助祛寒濕、通經絡。
■ 局部放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療法。需由專業醫師操作,以避免感染及誤用。
適用對象:痛風急性期、紅腫熱痛明顯、有瘀血阻絡者。
功效:清熱瀉火、活血通絡、解毒止痛。
西醫防治痛風 側重降尿酸值
西醫認為,痛風的根本是尿酸代謝紊亂;尿酸濃度過高,超出血液可溶解的上限時,會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和組織中,引起炎症反應。主要誘因包括:
■ 攝入過多高嘌呤食物(紅肉、動物內臟、海鮮);
■ 飲酒,尤其是啤酒與烈酒;
■ 肥胖、代謝症候群;
■ 腎功能變差時,尿酸排出效率跟著下降。
如何降低尿酸濃度以防治痛風?西醫建議如下:
1.避開高風險食材
■ 避吃高嘌呤(普林)食物,例如紅肉(如牛肉、羊肉)、動物內臟(如肝、腎)、海鮮類,特別是貝類與甲殼類(如貽貝、扇貝、蝦、蟹),以及部份魚類,如鳳尾魚、沙丁魚、鱒魚與金槍魚等。
■ 急性發作時,不宜大量食用整粒黃豆或豆製品。
■ 勿攝取酒精飲品(特別是啤酒)。
■ 避喝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的飲品,如手搖飲、汽水、運動飲品、瓶裝果汁等。
2.飲水適度且適量
■ 靈活調整飲水量:喝水可稀釋並促進排出尿酸。應視季節、出汗量、體質等靈活調整飲水量。建議多喝水,但注意不要喝過量而引起水中毒。
■ 溫飲勝於冷飲:飲水的關鍵是多次少量、以溫水為宜,也就是要避免喝冰水,以免損傷脾胃功能。
■ 茶與咖啡勿飲用過量:茶與咖啡都不是痛風患者的禁忌。研究顯示,每天適量飲用咖啡(如1~2杯)能降低發作風險。不過,過量飲用咖啡恐引起心悸、失眠、胃部不適等問題,因此應適度飲用。
3.控制體重、堅持運動
運動有助於改善代謝功能,控制體重,但應避免突然的劇烈運動,導致體內乳酸增加,反而抑制尿酸排出。
4.定期監測尿酸指數
高尿酸或有痛風史者,應定期監測尿酸指數。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尿酸藥物。
痛風雖非急症,卻因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中醫注重體質辨證與整體調養,西醫重視代謝機制與科學飲食,可大幅降低發作頻率並改善體質。#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