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中國大陸一種打著「債務協商」「停息掛帳」旗號的詐騙新型金融陷阱正迅速蔓延。尤其是在短片和社交平台的推動下,這類騙局大規模吸納受困於網貸的普通用戶,已演變為一條成熟的金融黑灰產業鏈。

從求助到受騙 債務人陷入「協商」陷阱

據《中國經營報》近日調查披露,所謂「協商減債」「停息掛帳」的服務,實為假借「法律援助」之名的新型詐騙,已成為當前金融黑產的熱門變現工具。

河南居民張明(化名)因背負28萬元網貸債務焦頭爛額,一次深夜刷短片平台時,被一條「幫你減債、不上徵信」的廣告吸引。他在花費39.9元購買「法律諮詢套餐」後,又在對方不斷誘導下先後支付14,350元服務費。然而最終平台告知其「罰息並未減免」,而承諾「全程協商處理」的工作人員早已失聯。

這類案例並非個例。據新浪黑貓投訴平台數據,截至目前,關於「債務協商」服務的相關投訴已超過1,500件。主要問題包括虛構減免承諾、偽造協商材料、假扮催收人員製造「談妥」假象等。

業內人士指出,不少所謂「律所」實際是由無律師資質的「法律諮詢公司」包裝的詐騙團夥,借「協商」之名兜售虛假希望,專收困頓中的債務人「智商稅」。

黑話包裝與灰產閉環 一條精準收割鏈條

為了規避監管與平台審核,相關機構普遍使用「鞋商(協商)」「可延(延期)」「退息退費」等行話包裝服務內容,營造專業形象,故意模糊與官方平台的界限。

「我們可以幫你延期3年、屏蔽催收電話、避免被起訴」,成為詐騙份子最常用的宣傳話術。一旦債務人付款並簽訂所謂「法律服務協議」,便陷入「退款難」「維權難」的境地,更有甚者個人資料被用於催收報復,造成二次傷害。

部份「協商機構」還會通過偽造收入證明、貧困證明等材料與平台「協商」,不僅涉嫌欺詐,還可能導致債務人無意中成為信用卡詐騙、偽造證件等刑事案件的被告。

數據:中國互聯網黑灰產從業者超500萬人

在一些地方法院的判例中,已明確認定這類「協商服務」屬於以逃廢債務為目的、擾亂金融秩序的違法行為,其合同被判定無效。《中國經營報》通過暗訪發現,不法機構常借「律師事務所」名義開展引流,實際操作則轉由無資質公司完成,形成前端引流—中端包裝—後端操作的黑灰產閉環。

根據安全機構「威脅獵人」發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互聯網黑灰產從業者已達587.1萬人,同比增長高達141%,而由此帶來的財產損失達數百億級。#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