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進入下半年,中美貿易戰陰霾未散,中國製造業與出口企業持續承壓。最新經濟數據顯示,工業利潤下滑、製造業活動持續收縮,企業信心普遍低迷。儘管中美雙方6月達成90天「關稅休戰協議」,但在技術、稀土及規則制定等關鍵領域,雙方分歧依舊深刻。學者與業者警告,若無法有效緩解外部壓力並激發內需,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恐將面臨更多挑戰。

在美國持續對中國施壓背景下,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傳統製造重鎮的企業普遍出現減產、停產現象,出口訂單明顯下滑。中共國家統計局6月下旬公布,2025年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9.1%,結束此前兩個月的增長趨勢。今年前五個月累計利潤亦轉為同比下滑1.1%,顯示整體工業經濟承壓日益加劇。其中,汽車行業受創尤甚,利潤年減11.9%;國有企業利潤亦下降7.4%。

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同樣釋放警訊。中共國家統計局6月30日公布,6月PMI為49.7,連續第3個月落入萎縮區間。統計局指出,外需不振、工業品價格走軟,以及房地產與消費疲弱,形成多重拖累。

山東金融學者孫濤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中美貿易戰不僅涉及關稅數字,更是全球產業鏈重組的較量:「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已初見成效,中國(中共)雖試圖借力東南亞作為戰略緩衝,但大規模轉移並不現實。美國同樣向越南等國施壓,要求限制中國商品的轉口。」

他進一步分析表示,中國製造業三十年來受益於人口紅利、土地紅利與政策紅利,如今這三者均已衰減:「製造業面臨美方關稅重壓,加之內需不振、消費者信心低迷,企業普遍感受到生存壓力。若無結構性政策突破,下半年經濟難言樂觀。」

在安徽長豐,一位網民在抖音發影片表示,他放假7天後發現工廠已經倒閉。影片所見,車間內大型機器已被拆除,地面一片狼藉。

來自廣東深圳、江蘇崑山、浙江寧波等地的出口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當前處境艱難。深圳一家從事電子產品外銷的企業負責人張映紅對《大紀元》表示,公司訂單量已較去年減少五成:「客戶並非不願下單,而是不確定美國是否會突然加稅。我們貨一裝櫃,對岸政策就可能變動,小公司根本承受不起這種波動。」

江蘇崑山某製造企業負責人朱翔表示,工廠因對美出口銳減正擴大停工範圍:「一百多名員工中只有五十幾人仍在崗位,車間有一半產線停擺,辦公室人員也改為居家辦公,以節省支出。若下月仍無新訂單,恐難維持運作。」

物流端亦感到壓力驟增。浙江寧波一家負責海上運輸的物流公司負責人唐鎮寧透露,美國仍是寧波港出口最大目的地之一,但跨境電商訂單明顯下滑:「今年下半年赴美貨運訂單同比減少三成。以往這個時候,11月聖誕節的訂單已排滿,現在卻空出許多倉位。大量貨改往日本、南韓、越南與中東。美西航線40尺貨櫃的運費已跌至2,500至3,000美元。」

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不少企業正嘗試「曲線出海」策略,通過TikTok等社交平台直接面向美國消費者,以「工廠價」「無中間商」招徠客戶,掀起「直播帶貨」直銷熱潮。

佛山一家陶瓷廠的邵女士透露,公司已派人前往越南洽談代工合作,並同步在TikTok投放英文廣告,「越南發貨、中國直播銷售,直接打動消費者。但近期有人投訴我們平台涉嫌繞關稅,公司不得不暫停這類宣傳。眼下已無計可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北京經濟評論學者劉仲明(化名)表示,當前最大的問題並非產能不足,而是貨物積壓、客戶暫停收貨:「港口堆滿貨櫃,很多訂單在等待政策明朗後再決定是否發貨。企業只好停產,否則庫存堆積將壓垮現金流。如果貿易戰持續至明年,情況恐將更加嚴峻。」

中美貿易戰遠未結束。從廣東到江蘇,從陶瓷到晶片,從勞動力布局到資金走向,這場衝突正在衝擊所謂「中國製造」的全球定位。劉仲明表示,中國企業正在承受現實的重壓,即使苦苦尋找出口與突圍之道,但在現行體制下恐怕難以成功。#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