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高調稱,中國有信心將消費轉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打造「超大型消費強國」。

但中國真的可能成為消費強國嗎?

先看幾個硬數據。

美國智庫「榮鼎集團」指出,過去20年,中國居民消費佔GDP比重長期維持在39%左右,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平均的54%。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始終不是「老百姓掏腰包」,而是投資和出口。

牛津大學中國問題專家馬格納斯也指出,儘管中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不斷出台各種刺激消費的政策——比如減稅、發消費券、發展電商、放寬限購、舊車換新等等——但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就是拉不起來。

問題出在哪兒?

中國人不是不想消費,而是不敢消費。

為甚麼不敢消費?有分析認為,樓價高、教育貴、醫療難、養老無保障,這些現實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誰還有心思「升級消費」?再加上近年來就業壓力大、收入增長乏力,家庭對未來缺乏穩定預期,錢袋子自然捂得緊緊的。

這當然是老百姓不敢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我認為,比這更重要的還在於,普通中國人的收入偏低——不是現在偏低,而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偏低。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49,000元人民幣(約6,900美元),農村居民約為21,000元人民幣(約3,000美元)。其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接近世界中低收入國家的上邊界。

那麼普通中國人為何收入偏低?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收入分配體制與經濟結構本身。這不僅僅是市場因素的問題,更是制度性設計與權力結構的結果。

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中國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佔比明顯偏低。根據世界銀行和中國官方數據,中國居民收入佔GDP比重長期低於45%,遠低於歐美國家普遍的60%以上。其中,勞動報酬佔GDP的比例近十年在50%左右徘徊,而在美國、日本、德國這一比例通常在60%以上。這意味著,勞動者(即大多數普通人)在整個經濟蛋糕中的分配份額偏低,更多收益被政府、國企、房地產和金融系統攫取。

而造成中國居民收入在GDP中佔比偏低的根源在於,中共長期採取投資驅動、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政府和國企掌握大量經濟資源,土地、能源、金融等關鍵要素被國有壟斷,結果必然是資本、土地、稅收紅利更多流向政府和權貴,居民的收入增長相對滯後。

說得更形象點,在中共現行的分配體制下,政府和權貴拿走了財富蛋糕的大頭,分到老百姓手裏的不過是很小的一部份。而這樣的分配體制,又是由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造成的。也就是說,中共是中國百姓收入低的根源。

所以,要想把中國建成消費強國,就必須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收入,要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就必須改變中國的分配體制,讓分配向普通民眾傾斜,而要改變中國的分配體制,就必須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就必須結束中共的一黨專政。中共會這麼幹嗎?

近年來,中共為了挖掘全社會的消費潛力可謂煞費苦心,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這固然跟整個經濟形勢的不景氣有很大關係,但更重要的在於治標不治本,沒有解決也不可能阻礙中國消費擴容的根本問題

一言以蔽之,不廢除一黨專政,不根除中國百姓貧窮的根本原因,想把中國打造成消費強國,無異於痴人說夢!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